朴顺姬看好的院子,在沈卫东家不远的一个胡同里,也是一处保存得很完整的四合院。
正房三大间加两间耳房,南北两侧的厢房也是三间,倒座房跟沈卫东家一样,三间房加一间门房。
院子中间用粗大木方搭起的葡萄架,葡萄架下放置着一个石桌和四个石墩。
沈卫东夫妻和吴百川夫妻也跟着过来看了这处院子。
十六万的价格不算低,但大家都觉得值这个价钱。
房子的主人是一对老夫妻,人很好,卖了房子准备去南方老家生活。
他们也着急卖房子,付完房款后,三天就把房产过户手续办完了。
院子暂时还没有腾出来,还需要大约一周时间,老夫妻才能离开京城。
朴顺姬也不着急搬家,她正好利用这两天时间到民政局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办理结婚登记不太顺利。
朴顺姬来京城时,开的只是户籍证明,无法证明婚姻状况。
虽然她拿出了离婚证,办理婚姻登记的工作人员仍是要求她回原籍重新开一份户籍及婚姻证明。
杜海波实在没办法,想到去找李阿姨帮忙想想办法。
李阿姨还真就帮上了忙,不但帮两人领到了结婚证,还顺便把朴顺姬母女迁户口所需的手续也给办了。
杜海波本就是公安系统的,他拜托所长帮忙,很快又拿到了户口准迁手续。
朴顺姬和杜海波现在已经是合法夫妻了,但两人还没有搬到一起住,因为他们想搬到新家时,请朋友和同事在家里一起吃顿饭。
这顿饭,既是乔迁宴也是婚宴。
杜海波没有父母,朴顺姬的父母不在京城。
两人结婚,父母不在场,就算是新事新办,现在正流行着呢。
乔迁和结婚那天,杜海波所里的同事来了,李阿姨夫妻也来了。
他们进到院子里,都对这处院子赞不绝口,更是对朴顺姬夸赞连连。
李阿姨夫妻是看着杜海波长大的长辈,看着杜海波已经走出那段不堪的婚姻,重新有了妻子,有了新家,都很是欣慰。
沈卫东夫妻、吴百川一家人以及杨立中早早就过来帮忙干活了。
这顿饭是吴百川做的,他的厨艺在这半年里又精进了不少。
两大桌饭菜,丰盛程度堪比京城的大饭店。
众人在欢声笑语中推杯换盏,气氛十分热烈。
宴席过后,朴顺姬与杜海波在同事和好友的见证下,成为了真正的一家人。
二人婚后,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办,就是为朴顺姬母女迁户口。
他们一家三口最近要回绿江办理户口迁移,小曼正好也要回春城上学,这两天就打算跟他们一起走。
小曼临走前,她和沈卫东还要去三叔家一趟。
三婶刚给三叔生了个儿子,孩子还没满月,但小曼就要走了,走之前怎么也要去看看三婶和孩子。
两人为给孩子送什么礼物犯了难。一开始,沈卫东想从 “讷殷宝藏” 箱子里拿一块玉给孩子,被小曼制止了。
她不是舍不得,是因为 “讷殷宝藏” 内的东西价值都较高,拿出来难免不会引起别人怀疑。
这里是京城,有眼力的人太多了,还是要小心谨慎。
沈卫东听从小曼建议,打消了这个念头。
但两人同时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让 “讷殷宝藏” 的一百几十箱金银元宝合理地变成能见光的财富。
就算是这些财宝都变成钱了,也是不明财产,见不得光。
两人想到半夜,能想到的办法还是经商。
现在两家饭店赚的钱虽然不少,但一个月的利润也不过两三万,说是九牛一毛都算往多了说。
做别的生意,现在政策还不允许。
深圳特区现在建设得倒是如火如荼,可特区的政策都是吸引外资,内地现在哪有真正的私营企业。
就算政策允许他去特区开厂建房,他手里资金来源是没法解释的。
两人在探讨间,沈卫东突然灵光乍现。
“小曼,我想到一个办法了:去香港找个生意做,然后让黄老想办法帮咱俩弄个香港身份,到时候回内地投资做生意,那可就是港商身份了!”
小曼觉得可行,但有一点不可行 —— 沈卫东还在上学,他现在的户口还在学校,香港身份暂时还办理不了。
“小曼,我不是说现在就办香港身份,是两年后。这两年我先在香港跟黄老家弄个生意,要不怎么解释你的原始资本来源呢?”
小曼不太懂这些门道。
沈卫东虽然上学学的是政治经济,国内现在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学的那些宏大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一点用都没有 —— 至少沈卫东是这么认为的。
在香港,黄老表面上是做正经生意的商人,背地里做的都是走私、贩卖违禁物品的生意。
这些暗地里的生意只有行内人知道,外人看到的只是他表面上的正经商人身份。
沈卫东现在虽然不算是他们行内人,但跟他有过两次交易,已算是一只脚迈进那个行业了。
所以他想学黄老到香港做一个正经商人,然后再慢慢与黄老交易。
他也只想同黄老交易,哪怕是吃点亏。
小曼知道沈卫东的想法,答应让他去香港试一试。
关键是黄老是不是一个能信得过的人,她还不能确定,便嘱咐沈卫东去了之后,万事都要小心。
小曼的嘱咐,沈卫东都满心答应。
他今年就打算经常来往于内地和香港之间。
只是学校请假是个难题,沈卫东还得想想办法。
明天去三叔家,问问三叔,他或许能有办法。
有些事情想不出来,就不能再想了,真的头痛。
第二天,两人去百货商店的金银首饰柜台,给三叔家孩子买了一个纯金的长命锁。
到了三叔家,已经快中午。
小曼看到三叔家的小宝宝,喜欢得不得了。
她早就想跟沈卫东生个孩子养着玩,今年她都二十五了 —— 这个年龄的女人基本上都当妈了。
没办法,她还有学业,再怎么喜欢孩子也得等两年后。
小曼在三婶屋里陪三婶。
三婶还在月子中,生完孩子在屋里待了快一个月,看到小曼,真是有说不完的话。
沈卫东自然不方便在三婶屋里待太长时间,便跟三叔到堂屋喝茶说话。
三叔的父亲不在家。老爷子自从回到工作岗位上,就又像以前一样,工作、生活都在实验室,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
最近回来次数多了,还是因为有了孙子,心里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