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衣局“洋碱”事件,虽被苏晚晚及时遏止,未酿成大祸,却像一根探针,再次刺破了宫廷平静表象下的暗流。那掺杂在寻常浣衣之物中的诡谲毒素,其目标似乎并非特定之人,更像是一种无差别的、恶意的试探,或者说,是一种对宫廷掌控力的挑衅。
苏晚晚将调查结果与自己的疑虑禀明了雍正。雍正闻奏,脸色阴沉,只淡淡道了句“朕知道了”,便再无下文。但苏晚晚能感觉到,养心殿周遭的守卫似乎更加森严,内务府的几个相关管事也悄无声息地换了人。皇帝以其独有的方式,回应着这潜在的威胁。
经此一事,苏晚晚对太医院乃至宫廷内部的物品安全更加警惕。她进一步完善了入库查验制度,尤其是对于宫外采买之物,无论巨细,均需经过太医院指派专人复核。此举虽增加了流程,却也有效堵住了许多漏洞。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苏晚晚致力于内部整顿时,一场源自外部的风波,再次将她推向了舆论的中心。
时值初冬,京城骤寒,一场来势汹汹的“时疫”(根据症状描述,类似重型流感或病毒性肺炎)在民间蔓延开来,患者多发热、咳嗽、胸痛,体弱者往往转为重症,乃至不治。顺天府尹焦头烂额,各大药铺人满为患。
按惯例,此等民间疫病,太医院只需提供一些通用的防疫方剂(如辟瘟散、银翘散等)公示,或应诏为个别勋贵诊治即可。但苏晚晚在了解疫情后,却无法安坐。
“张院判,”她召来张明德,“我欲向皇上请旨,由太医院选派精干太医,组建‘时疫诊治队’,前往疫情较重区域设点义诊,并指导民间医者用药,你看如何?”
张明德闻言,面露难色:“院使,此议虽好,然……恐有不妥。太医院职责所在,乃是侍奉宫廷。若大批太医出入市井,与平民接触,一则恐染疾上身,带回宫中,后果不堪设想;二则,恐惹朝臣非议,认为我等不务正业,有失体统啊。”
苏晚晚知他顾虑,正色道:“张院判,医者之道,在于济世。宫廷安宁,固然重要,然民心不稳,则国本动摇。此番时疫凶猛,百姓缺医少药,若任其发展,恐酿成大祸。太医院既执天下医道之牛耳,岂能坐视?至于体统……”她顿了顿,语气坚定,“若眼见黎民受苦而固步自封,才是真正的有失医者体统!染疾之虑,我等做好严密防护便是。”
她力排众议,连夜起草奏章,详细陈述时疫危害、太医院介入的必要性与具体防护预案,恳请雍正准奏。
奏章送入养心殿,雍正览后,久久不语。他深知苏晚晚所言在理,但此举确实打破常规,风险与阻力并存。最终,他将胤祥与几位军机大臣召来商议。
胤祥自然是力挺苏晚晚:“皇兄,苏院使之议,实乃老成谋国之言。时疫若失控,动摇民心,于朝廷安稳不利。太医院若能有效控制疫情,正是彰显皇恩浩荡、朝廷恤民之时。儿臣愿协同苏院使,统筹此事。”
几位汉臣大学士如张廷玉、蒋廷锡等,亦从稳定社稷的角度表示支持。而一些满洲勋贵出身的官员,则面露不以为然之色。
最终,雍正拍板:“准苏晚晚所奏!着太医院即刻选派人员,组建时疫诊治队,由怡亲王统筹协调,顺天府、五城兵马司全力配合!务必将疫情控制住,不得有误!”
圣旨一下,太医院内反应各异。年轻太医们大多热血沸腾,视此为实践所学、济世救民的良机,纷纷主动请缨。而部分资深太医则顾虑重重,或托病,或找借口推诿。
苏晚晚也不强求,与张明德仔细甄选,组建了一支由二十余名医术扎实、年富力强、且对防疫新法接受度高的太医为核心的队伍,并进行了严格的防护培训——统一穿着用特制药水浸泡过的棉布罩衣、佩戴口罩手套,规定诊疗前后必须用石灰水或烈酒洗手,诊疗区域定时洒扫消毒。
诊治队首先在疫情最重的南城一带设立了三个义诊点。消息传出,前来求诊的百姓络绎不绝,将临时搭起的棚子围得水泄不通。
苏晚晚亲临一线指挥。她发现,此次时疫病邪凶猛,传变迅速,单纯用伤寒或温病的常规思路效果不佳。她结合现代医学对病毒性感染的认识,重新辨证,认为此疫属“戾气”夹湿,直犯肺卫,易伤气阴。她大胆调整方剂,在银翘散、麻杏石甘汤等经典方的基础上,重用鱼腥草、板蓝根、黄芩等清热解毒之品,并格外注重顾护气津,加入太子参、麦冬等。
对于重症患者,她更是亲自施针,选取肺俞、尺泽、丰隆等穴,泻邪宣肺,并尝试用刮痧、放血等外治法辅助退热。太医院带来的成药,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也用于抢救危重病患。
起初,仍有百姓对这群“宫里来的太医”将信将疑,但见到他们不仅不收诊金,用药精准,且那位名声在外的女院使竟亲自为贫苦病人诊脉施针,毫无架子,疑虑很快便化为感激。 “苏菩萨”、“女华佗”的名声在民间迅速传开。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乐见于此。
就在义诊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某日,一群身着绸衫、看似家丁模样的人,簇拥着一顶软轿,蛮横地挤开排队的人群,来到苏晚晚坐诊的棚前。
“喂!那个女太医!”为首一个满脸横肉的汉子嚷道,“我家老爷身子不适,快随我们回府诊治!”
维持秩序的兵士上前阻拦:“此处乃官设义诊点,按顺序排队!若要请太医出诊,需按规矩向太医院递帖子!”
那汉子眼睛一瞪:“放屁!知道我家老爷是谁吗?是康亲王府上的大管家!肯让她去看病,是给她脸面!赶紧的,别耽误工夫!”
康亲王府?苏晚晚正在为一个老妪施针,闻言手中微微一顿,面色不变,头也未抬,继续完成手中的动作,口中淡淡道:“无论何人,在此皆需守序。若贵府老爷确有急症,可让人抬来此处,我自当依序诊治。”
那管家没想到苏晚晚如此不给面子,顿时恼羞成怒:“好你个苏晚晚!别给脸不要脸!不过是个伺候人的太医,还真当自己是个人物了?信不信我一句话,让你这摊子摆不下去!”
话音刚落,周围排队等候的百姓不干了。他们深受时疫之苦,全指望太医们救命,见有人来捣乱,纷纷出声斥责:
“滚开!别耽误苏菩萨给我们看病!” “康亲王怎么了?亲王就能不守王法吗?” “苏院使是皇上派来救我们的!你们想干什么?”
群情激愤,那几个家丁见犯了众怒,气势顿时矮了半截。那管家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指着苏晚晚撂下句“你给我等着!”便灰溜溜地带着人走了。
苏晚晚这才抬起头,望着他们离去的方向,眼神微冷。康亲王府……又是他们。这次,是单纯仗势欺人,还是有意刁难,试探她的底线?
此事虽小,却是一个信号。她这番深入民间的举动,触动了不少权贵的神经。一方面,她赢得了民心;另一方面,她也将自己更直接地暴露在了各种明枪暗箭之下。
义诊仍在继续,疫情在太医院和各方努力下,逐渐得到控制。但苏晚晚知道,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她不仅要对抗天灾疫病,更要时刻提防来自“人祸”的暗算。这“医心涤尘”之路,注定坎坷重重。而那个始终隐藏在迷雾深处的“暗夜之眼”,似乎也随着她影响力的扩大,而更加蠢蠢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