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账号的出现,像一层无形的薄雾开始在“棱镜”平台弥漫。这些账号不再推送宏大的方案,而是分散到各个细分的技术讨论组、地区社群和兴趣频道。他们的行为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精准模仿、分散互动、长期潜伏。
周屿升级了监测算法,标记出数百个高度可疑的账号。“他们在建立‘社交图谱’和‘信任链’,”他指着网络关系图上逐渐形成的、由这些账号作为节点的细小簇群,“模仿核心贡献者的发言风格,积极附和并补充一些无伤大雅的观点,偶尔提供一些真实但有局限性的技术帮助……他们在耐心地积累信誉和影响力。”
林见清观察着这些账号的互动,一种强烈的不安感萦绕心头。“他们不再试图引导内容,而是在模仿‘人’本身。他们在学习成为我们中的一员,直到……无人能分辨。”
这种渗透比直接的“同化协议”更加隐蔽和危险。它攻击的是开放社区最核心的资产——信任。
几天后,一场危机悄然爆发。
平台上一个专注于教育领域应用的小组里,一位备受尊敬的老教师(账号经过多年验证,拥有大量真实互动记录)发布了一份关于利用“棱镜”工具进行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详细教案,获得了广泛好评。但几个小时后,一个名为“理性求知者”的账号(注册时间较短,但近期在该小组互动频繁,发言质量颇高)发布了一份“补充材料和优化建议”。
这份补充材料看似完善了教案,却在其中几个关键的教学案例和思考题中,极其精妙地嵌入了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极端化思维或对公共机构产生莫名 distrust 的引导性逻辑。由于其包装在“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外衣下,极具迷惑性。
更棘手的是,这位老教师出于对“理性求知者”之前“高质量”互动的信任,未经仔细核查就采纳了部分建议,更新了教案。而被污染的教案,正通过小组的影响力开始向外扩散。
“触发‘镜像’攻击了!”周屿追踪到“理性求知者”账号与之前标记的“镜像”集群存在隐蔽的数据关联。“他们利用模仿建立的信任,进行精准的‘思想投毒’!”
必须立即阻止。但如果直接删除教案或封禁账号,很可能被扭曲为“压制言论”,损害平台公信力。
林见清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她首先联系了那位老教师,私下用“认知偏借检测器”和溯源工具,一步步帮他分析出那份“补充材料”中隐藏的引导陷阱。老教师在震惊和懊恼之余,立刻撤下了教案,并公开说明了情况,承认自己“未能充分核查”。
与此同时,周屿和苏晴带领几个绝对可信的核心团队成员,在平台上发起了关于“如何识别高级信息操纵——以一份教案为例”的公开研讨会,将整个事件作为最新的现实案例,进行透明的技术分析,教育社区如何防范类似的“信任滥用”攻击。
社区再次经历了一场震撼教育。信任被利用的愤怒,转化为对更高警惕性和核查能力的需求。“棱镜”的“免疫系统”在实战中又一次得到了锻炼。
然而,“镜像”攻击的阴影并未散去。那些潜伏的账号只是变得更加安静,更像影子。
就在他们应对“镜像”危机时,江瀚带来了一个从特殊渠道获取的、高度加密的信息碎片。经过周屿数日的破解,信息内容令人毛骨悚然。
信息显示,“普罗米修斯之火”的核心层,将其全球“引导”实验视为一个统一的、名为“巴别塔计划”的宏大项目。而“棱镜”平台的出现,以及林见清等人成功的抵抗,被他们标记为“计划执行以来最显着的‘噪声源’”。
信息碎片中提到了一个名为“回声壁”的终极协议。描述极其模糊,只提及当“噪声”无法被“同化”或“镜像”消除时,将启动“回声壁”,旨在创造一个完全由“普罗米修斯之火”控制的“信息现实”,将“噪声源”隔离在外,使其言论在主流认知层面被“静音”,如同被无形的墙壁阻挡。
“他们……想制造一个把我们排除在外的‘现实’?”苏晴感到难以置信,“这怎么可能?”
“通过控制主要的信息分发渠道、搜索引擎的算法、甚至社交网络的推荐机制。”周屿的声音低沉,“如果他们有能力让关于我们和‘棱镜’的所有信息,在主流世界中变得极难被普通人接触到,或者一出现就被标记为‘虚假’、‘极端’,那么我们就真的成了在旷野中呼喊却无人听见的‘回声’。”
这是一种维度上的打击。不再争论对错,而是让你失去争论的舞台。
压力空前。对手拥有他们难以企及的资源和技术储备。
深夜,林见清独自一人站在安全屋的窗前,望着城市的灯火。一种深深的疲惫和无力感袭来。他们就像试图用燧石和火把对抗整个黑夜。
就在这时,她的个人加密通讯器收到了一条信息。没有署名,只有一个坐标——位于格陵兰岛冰原深处的某个经纬度。以及一句简短的话:
【欲破回声,先寻沉默之心。——K】
K?不是m(陈默),不是Z(江瀚),也不是渡鸦。又一个神秘的匿名者?
这个坐标指向什么?“沉默之心”又是什么?
她将信息分享给周屿和苏晴。
“格陵兰冰原……那里有‘普罗米修斯之火’的一个重要地下研究基地,代号‘冰墓’。”江瀚在接入加密通讯后,确认了坐标的情报,“传闻他们在那里进行一些极度机密、甚至被部分核心成员视为禁忌的研究。‘沉默之心’……没有相关记录。”
是陷阱?还是转机?
“我们没有选择。”林见清看着她的同伴,经历了这么多,她的眼神依旧清澈而坚定,“‘回声壁’一旦启动,我们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我们必须抓住任何可能的机会。”
周屿点了点头,开始调取所有关于“冰墓”基地的公开和非公开资料,规划潜入方案。苏晴则开始准备极地环境所需的物资和伪装身份。
新的征程,指向了地球最寒冷、最荒凉的角落。
林见清再次看向窗外。城市的灯光依旧,但在这片光海之下,以及在那遥远的冰原之下,隐藏着决定未来认知战走向的关键。
他们点燃的“棱镜”之光,能否穿透即将筑起的“回声壁”?
答案,或许就在那片万古寂静的冰原之下,在那所谓的“沉默之心”之中。
远征,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