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物和伙伴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苏想的身体终于开始稳步恢复。
烧退了,力气也一点点回到身体里。
军医在仔细检查后,终于点头,同意她归队训练,但叮嘱绝不能过度劳累。
重新回到集训教室,苏想能明显感觉到周围目光的变化。
以往那些或许带着质疑或许平淡的目光,如今多了几分审视、好奇,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
她那场高烧下的“神来之笔”,已经传遍了整个集训队。
秦屿看到她,脸上依旧是那副完美的笑容,但眼神深处,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冰冷和锐利。
苏想的崛起,尤其是以一种他无法理解、无法掌控的方式崛起,严重挑战了他固有的优越感和秩序观。
最后一次全真模拟赛,气氛凝重得如同正式赛场。
题目难度极高,覆盖了代数、几何、数论、组合四大领域,且充满了陷阱和反常规的设定。
苏想坐在座位上,深吸一口气。
病后的身体似乎比以往更加敏感,思维却如同被淬炼过的精钢,更加凝练和通透。
她不再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方法,而是像一个高超的指挥官,根据不同的“敌情”(题目特点),灵活调动不同数学领域的“兵种”。
面对一道看似是复杂几何不等式证明的题目,她没有立刻投入繁琐的三角变换,
而是敏锐地捕捉到其结构与某个特定函数凸性性质的关联,
转而用微积分工具简洁地解决了问题。
遇到一个晦涩的数论猜想验证,她另辟蹊径,将其转化为一个有限域上的计数问题,用组合数学的方法完成了漂亮的一击。
最令人叫绝的是一道组合优化题,当大多数人都在试图构造更精巧的极值图时,
苏想再次展现了她的“跨界”能力,她将问题映射到一个线性规划模型上,
利用对偶理论,几乎是“降维打击”般地给出了最优解和简洁证明。
她的答卷,思路之开阔,方法之多样,令人叹为观止。
仿佛每一道题,在她眼中都有至少三条通往终点的路,而她总能找到最优雅、最出其不意的那一条。
模拟赛成绩公布,苏想以接近满分的惊人成绩,位居前三!
陈知行和周炽也表现极佳,分列第四和第一。
北大“北斗”团队,以绝对的实力,占据了国家队的核心位置!
集训总结会上,总教练在做最后动员时,特意提到了苏想:
“……数学竞赛,不仅考验知识储备,更考验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有些同学,能够打破常规,融会贯通,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多维度解题能力。
这是我们国家队最宝贵的财富!”
散会后,秦屿在走廊拦住了苏想。
他脸上没有了惯常的笑容,眼神锐利如刀,声音压得很低:
“苏想,别以为一次模拟赛能说明什么。Imo的赛场,变数更多。
你的那些野路子,在真正的国际评审面前,未必行得通。”
苏想停下脚步,平静地回视他,经历了病痛、挣扎与突破的她,眼神比以往更加坚定和从容。
“秦学长,”
她淡淡开口,“数学的真理,从不因解题者的性别或方法是否正统而改变。
赛场上见真章吧。”
她不再多言,与等候在一旁的陈知行和周炽汇合,三人并肩离开。
阳光透过走廊的窗户,洒在他们年轻的背影上,充满了无限的希望与力量。
病火淬炼,凤凰涅盘。
苏想已经准备好,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属于她的、独一无二的光芒。
Imo国家队六人名单虽已确定,但真正的内部角逐才刚刚开始——确定领队与首发、替补排序。
这不仅仅关乎荣誉,更直接影响着在国际赛场上的战术安排、出场机会和心理优势。
集训队总教练宣布了排序规则:
未来一周,将进行四轮高强度的专项测试,综合考察队员在代数、几何、数论、组合四大核心领域的稳定性、创造力和抗压能力。
最终排名将严格依据四轮总积分,并参考教练组对队员领导力与合作精神的评估,来确定领队及出场顺序。
规则一出,集训基地的气氛瞬间变得更加凝重,空气中仿佛弥漫着无形的硝烟。
所有人都清楚,领队之争,主要在两个人之间展开——周炽与秦屿。
他们曾是少年班时期齐名的“双子星”,同样天赋异禀,同样痴迷数学。
但进入大学后,秦屿依旧沿着纯粹理论、追求个人极致的道路前行;
而周炽则在【北斗团队】的打磨中,经历了无数次与现实问题的碰撞、与伙伴的思维激荡,
他的数学视野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已然发生了蜕变。
秦屿对此似乎不以为意,甚至带着一丝固有的优越感。
在一次晚餐时,他看似随意地对周炽说:“周炽,听说你们团队最近在搞什么工业应用?
那种琐碎的问题,不会磨钝了你对纯粹数学的直觉吧?”
语气中的揶揄显而易见。
周炽正啃着馒头,闻言抬起头,咧嘴一笑,眼神却异常明亮:
“老秦,这你就不懂了。
有时候,给冰冷的公式找点现实的温度,它们反而会活过来,
告诉你一些在纸上算不出的秘密。”
两人的视线在空中碰撞,仿佛有电光闪过。
苏想和陈知行对此心知肚明。
他们支持周炽,不仅因为他是亲密的伙伴,更因为他们亲眼见证了周炽在团队中的成长。
但排序事关国家荣誉,他们必须全力以赴,凭实力说话。
第一次专项测试——代数,就在这种暗流涌动中开始了。
代数测试的题目,充满了抽象的结构和精巧的变换,极其考验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构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