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武汉外围战事白热化。
办公室的墙壁上,巨大的军事地图已被各种颜色的箭头与符号覆盖得面目全非。代表日军的蓝色箭头,如毒蛇般啮咬着武汉三镇。那些他亲手标注的、代表一支支友军的红色编号,此刻正一个接一个地被划去。
与此同时,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指挥系统内部同步进行。一份关于紧急调配汉阳兵工厂库存武器的方案被送至肖玉卿案头,其中明显倾向于中央军嫡系部队。
肖玉卿目光冷峻,提起笔,在方案上增加了数条补充意见:
“增补建议:一、拟增调七九步枪一千二百支、仿制捷克式轻机枪六十挺,予川军王缵绪部第二十九集团军,该部于大洪山一线阻击日军第三师团,战损极大,亟需补充。二、拟增配步机枪弹五十万发、迫击炮弹八百发,予滇军卢汉部第六十军,该军于富水一线血战逾月,功勋卓着,当予优先保障。”
他知道,这份“建议”递交上去,势必引来后勤部门的诘难与拖延。
他就是要让这些高层眼中的“杂牌军”,实际在前线流血牺牲的中国军人,获得他们本应得到的、公平的生存与战斗资源。这是他作为一名中国军人,在职权范围内,对“同袍”所能尽的、沉默的义气。
后勤部门的刘处长亲自找上门来,将那份增补方案重重地拍在桌上。“肖处长,你这是什么意思?兵工库存就那么多,按计划调配是天经地义!你凭空给川军滇军增补,置中央军于何地?置上峰的统一部署于何地?”
肖玉卿没有立刻回答,他缓缓站起身,从另一摞文件中抽出几份血迹斑斑的战报,平静地推到对方面前。
“刘处长,这是王缵绪部昨日发来的求援电,他们一个团在大洪山拼得只剩不足百人,士兵三人合用一枪。这是卢汉部的伤亡统计,富水一战,营连级军官伤亡殆尽。”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铁,“前线上没有杂牌嫡系,只有弹尽粮绝还在用血肉之躯阻挡敌人的中国军人。这些东西,比‘计划’更该是我们行事的依据。”
刘处长一时语塞。肖玉卿走近一步,目光如炬,压低的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若因补给不公致使防线崩坏,武汉过早沦陷,这个责任,是你我来负,还是你口中的‘上峰’来负?”
“你!”刘处长气冲冲拿着方案离开。
一直沉默的周明远上前一步,低声道:“处座,如此一来,我们算是把后勤部彻底得罪了。”
肖玉卿揉了揉胀痛的眉心,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坚定:“明远,你也上过前线。当鬼子的子弹打过来的时候,它分得清你是中央军还是川军、滇军吗?我们在这里争得面红耳赤的‘派系’,在前线将士的血肉面前,是何等可笑,又何等可悲。”
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阴沉的天空。“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通知我们的人,按第二套方案,将一部分被上面卡住的药品,通过‘特殊渠道’运出去。前线的弟兄,等不起了。”
周明远心领神会。他知道,处座口中的“特殊渠道”,指的便是与汉口地下党有联系的爱国商人。在徐州沦陷时,这条隐秘的战线,早已在肖玉卿的暗中支持下,悄然运行了。
周明远默契地递上一杯热茶,低声道:“我们通过交通线送出去的情报和物资,已经起了作用。新四军李先念部在大别山区的活动,有效地牵制了日军第十三师团的侧翼。”
十月,炮声日益临近汉口。肖玉卿的办公室电话彻夜不息。
“处座,第54军请求接应,指定码头船只已安排!”
“第75军撤退序列需要调整,避免与第94军在鹦鹉洲通道拥堵!”
“江防要塞部队请求破坏设施后撤离路线指示!”
命令一条条发出,线路一条条规划。肖玉卿的笔尖在纸上划过,冷静、迅捷,如同精密的仪器。然而,这冰冷的效率之下,是胸腔里一阵紧过一阵的钝痛。
“处座……刚收到的消息,”周明远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递上一份电文,“第75军补充团……被日军快速部队拦截。他们……没能撤出来。”
肖玉卿接过电文,目光在上面停留了足足三秒。这个团主要由湖北籍新兵组成,三天前才奉命开赴前线,许多人连枪都没摸熟。这不仅仅是一行伤亡数字,而是一条条鲜活的人命。
他仿佛能看见那些年轻而惶恐的面孔,在最后的时刻是何等的绝望与英勇。他沉默地将电文对折,再对折,直到它变成一个小小的、坚硬的方块,紧紧攥在手心,那薄薄的纸张,却重得让他指尖发麻。
就在这时,另一份关于一支桂系溃兵连队因“疑似与游击队接触”而被扣押的报告送了进来。
周明远快速扫了一眼,用只有两人能懂的语气低声说:“处座,押送方咬定他们形迹可疑,怕是想按‘通共’处理。”
肖玉卿头也未抬,提笔在报告上批了四个字:“酌情收容,补充兵员。”
周明远接过报告,神色了然地微微颔首:“明白。我会亲自处理,确保他们‘安全’归建。”
他将“安全”二字咬得极轻,随即转身离去,不留任何让人质疑的余地。
在看押的地方,周明远见到了那支桂系溃兵被收容时的样貌——衣衫褴褛,眼中混着恐惧与麻木。周明远以第六部的名义将人提走归建,对他们说:“弟兄们,辛苦了,先吃饱饭,再归建。”一句简单的话,能瞬间击中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接下来,坏消息接踵而至。
苏景行拿着一摞新的电文快步走了进来。
“处座,第54军一部在撤退途中失去联系!”
“第75军的一个团在富池口掩护主力,拼到最后,没人退下来……”
“江防军在田家镇要塞的兄弟,和炮台共存亡了……”
“第94军一部分人在交替掩护中被打散,未能归建!”
苏景行的声音低沉而沙哑,每念出一份战报,办公室里的空气就凝固一分。
这些番号,在肖玉卿听来,不再是冰冷的代号。
每一份战报,都像一把冰冷的锉刀,在他心头上反复拉扯。这些番号,不再只是冰冷的代号,它们代表着成千上万活生生的人,是他的同胞,亦是他的同袍,是和他一样的中国军人。无关信仰和立场,无论他们来自何处,隶属于哪个派系,此刻,他们都为了阻滞敌人的步伐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肖玉卿站起身,走到那幅巨大的军事地图前。地图上,代表日军的蓝色箭头正凶猛地吞噬着武汉的轮廓。他沉默地抬起手,不是去规划新的路线,而是用一种极其缓慢、近乎沉重的动作,将那几个刚刚失去联系的部队番号,从地图上轻轻拭去。
指尖划过,留下几道模糊的、空白的痕迹,如同墓志铭。
苏景行站在他身后,看着那几个被抹去的番号,以及处长微微佝偻的背影,同样感到肩上的千钧重担。他听见肖玉卿说:“景行,记住他们。不是记在阵亡名单上,是记在心里。”
“是。”苏景行的声音坚定而清晰,“我们都会记住。一个都不会忘。”
肖玉卿走到窗边,汉口的夜空被远处的炮火映成一种不祥的暗红色。胜利可以属于战略,但失败和死亡,却无比具体地属于每一个消逝的个体。他闭上眼,那些未能撤出的部队,那些被打散的士兵,他们的牺牲,沉甸甸地压在了他的肩上。
他快速地回到办公桌,在这种极端混乱中,他必须尽力维持一条让幸存者能够撤离的通道。他签署的每一道命令,都试图在日军的铁蹄下,为那些被打散后仍在各自为战、向西挣扎求生的溃兵,指明一条生路。
他无法拯救所有人,但他用自己的方式,在这条绝望的西撤之路上,为尽可能多的同胞,留下了一个个微不足道却可能救命的喘息之机。
他知道,每多撤出一支成建制的部队,未来反攻的力量就多保存一分。
与此同时,宜昌的转运接近完成。卢作孚和罗云净守住了这条生命线,然而,他们都清楚,这条西迁之路是由层层牺牲铺就的:从台儿庄到武汉外围那些成建制牺牲的部队,到长江上被炸沉的轮船,再到湘黔滇道上倒毙的师生和难民。
罗云净看着载着最后一批工厂设备和人员的轮船驶离宜昌,他心中没有喜悦,只有无尽的沉重与责任。
他们守住了底线,但代价太过惨重。江声浩荡,仿佛在为所有未能抵达的亡魂悲歌,也在催促着生者,背负着这一切,继续前行。
与此同时,肖玉卿收到了老家的密电:实行“种子计划”,在武汉沦陷前,将一批无法西迁的精密工业设备、医疗器械和重要文献,以及一批暴露身份、无法撤离的文化界、工人运动领袖,秘密转移并就地隐蔽,作为未来在沦陷区坚持斗争的火种。
时间紧迫,肖玉卿动用了多条单线,亲自规划。他为那些人安排好了新的身份和隐蔽住所,把那些物资藏在了七个秘密地点。
二十五日,汉口沦陷。
二十六日,武昌沦陷。
二十七日,汉阳沦陷。
在撤退的最后一夜,周明远默默递上一份新的电文,声音沙哑:“处座,这是……汉口保安总团最后的消息。他们……自愿留下断后。”
肖玉卿接过电文的手猛地一颤。他认识他们的团长,一个耿直的河北汉子,上次见面时还笑着说,等打跑了鬼子,要回老家给老母亲补过六十大寿。
电话就在这时尖锐地响起。肖玉卿抓起听筒,里面传来的正是那个熟悉却已嘶哑不堪的声音:“肖处长!别的话不说了!我保安总团上下官兵,誓与汉口共存亡!只求你一件事——将来若路过保定,告诉我娘,她儿子……没给她丢人!”
话音未落,听筒里只剩下震耳欲聋的爆炸声,随即归于死寂。
在登船前的最后时刻,肖玉卿于江边一间废弃的仓库内,进行了一次极其危险的会面。
仓库里弥漫着铁锈和霉尘的气味,只有远处炮火闪烁时,才能短暂映出对方模糊的轮廓。
对方是一位身着青色长衫、面容清癯的中年人,代号“先生”,是汉口地下党组织的新负责人。没有寒暄,肖玉卿直接将一个密封的铜管递了过去。
“这里面,”肖玉卿的声音低沉而沙哑,“是来不及运走的七处物资囤点,主要是汉阳兵工厂的部分精密零件、特种钢材,以及一批奎宁。它们藏在……现在我把它们交给你们了。”
“这些东西,本就是用来打鬼子的。”肖玉卿的声音低沉而沙哑,“留在城里,只会资敌。交给你们, 继续用在鬼子身上,便是它们最好的归宿,也是……对那些牺牲的弟兄,最好的告慰。”
“先生”接过铜管,郑重地收入怀中,深邃的目光看向肖玉卿:“惊蛰同志,你放心,它们会用在该用的地方。”
“那些与大部队失散的士兵, 请你们联系游击队帮忙给他们指引,让他们能逃出虎口,有一个算一个,拜托了!”
“好,必不辜负。”先生重重颔首。
他最后取出一份长长的名单。那上面不仅有牺牲将士的番号,更有在过去几个月里,为掩护他们而牺牲的地下交通员、在转移物资中遇难的工人党员的化名交给“先生”。
两人的手握在一起,肖玉卿沉声道:“武汉的阵地,就交给你们了。”
“再见!”
“保重!”
两人的身影迅速消失在黑暗中。这次短暂的会面,如同黑暗中的一道微光,预示着即便武汉沦陷,这片土地上的抵抗之火也绝不会熄灭。
肖玉卿在周明远等人的再三催促下,销毁了最后一批机密文件,登上了前往宜昌的最后一艘船。
他回头望向这座城市,这不仅是一座沦陷的城市,更是那无数没能撤出来的部队和同胞。他成功协调了主力部队的骨架,但无法挽回那些在阻击战中打光的部队,也无法尽数收容所有被冲散的士兵。
肖玉卿从贴身的衣袋里,取出那份已被翻得卷边的名单。上面密密麻麻的,不只是番号,还有他凭借记忆和零星战报写下的主要军官姓名。
他立于船头,江风猎猎,吹动他早已被汗水与尘土浸透的衣襟。他沉默地,将名单一页一页撕下,任由其飘向被炮火映成暗红色的江面。纸张如雪,如蝶,如无法安息的魂魄,在漩涡中打着转,最终沉入漆黑的江底。
“江神为证……”他的声音轻得几乎被江风扯碎,却又重得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带弟兄们……魂归故里。”
话音落下,他松开手,任由最后一片纸屑被江风卷走。他伫立片刻,随即毅然转身,不再回望。那滔滔的江水,带走了哀思,也送他们踏上了新的征途。
江声浩荡,奔流不息,如同这个民族不屈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