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炉”子版块的成功,像在林晚星内心点亮了一盏小小的、却持续稳定的灯。她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恢复或防御,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构建着自己的艺术话语体系。这种从“解释者”到“构建者”的身份转变,赋予了她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感。
她开始更系统地整理自己的创作理念,将《余烬编码》的探索与早期画作中对“生命力”的追求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艺术演进脉络。她意识到,无论是用画笔捕捉光影,还是用数据编码情感,其核心始终未变——对存在本质的追问,对生命韧性的礼赞。技术,只是让这种表达在不同维度上得以深化和拓展。
这种内在的清晰,也投射到了她的外部行为上。她主动联系了安德烈·索科洛夫,不是谈论具体的合作,而是进行了一场长达两小时的专业对谈。他们就“后数字时代的灵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林晚星阐述了自己对“数据肌理”和“情感算法”的理解,甚至谨慎地分享了“熔炉”中关于艺术作为“转化器”而非单纯“表现器”的一些讨论片段。
索科洛夫在视频那头,眼神越来越亮。他不再仅仅将她视为一个有潜力的艺术家,而是看作一个拥有完整、独特方法论的思想者。
“林,”他最后说道,语气带着罕见的郑重,“你的思考走在了很多人的前面。我之前的邀请或许过于仓促。一个常规的巡回展,可能无法完全承载你想要表达的东西。我们需要一个更……颠覆性的载体。请给我一些时间,让我重新构思。”
这次对话,让林晚星感受到了一种平等和被深度理解的尊重。她结束通话时,心情是振奋的。然而,她并没有注意到,在她与索科洛夫深入交流时,公寓的智能系统,根据预设的“安全-外部通讯监测”协议,生成了了一份加密日志,记录了通话的持续时间、频率以及通过音频分析(非内容记录)检测到的高频关键词,如“颠覆性载体”、“方法论”、“数据肌理”等。这份日志被自动归类为“高价值外部接触”,传送到了江辰的私人工作终端。
江辰在收到系统提示时,正在与陆衍进行每周一次的战略同步会议。他瞥了一眼终端上弹出的摘要,眼神没有任何波动,只是手指在键盘上快速输入了几条指令,加强了对索科洛夫相关公开及半公开信息渠道的监控级别。
“继续。”他对着屏幕那头的陆衍说,语气没有丝毫变化。
陆衍扶了扶眼镜,敏锐地察觉到江辰刚才那零点几秒的注意力分散。作为最了解江辰的人之一,他知道能在那位“人形超级计算机”处理核心事务时引起瞬间干扰的,大概率只与一个人有关。
“星宸科技下一季度的技术发布会,主题定为‘感知边界’,”陆衍不动声色地继续汇报,“我们准备展示几个在神经交互和情感计算领域的新突破。市场部希望你能亲自站台。”
“可以。”江辰点头,“相关资料和演讲稿提纲三天内发给我。”
“另外,”陆衍顿了顿,语气略带一丝调侃,“家族那边,又旁敲侧击地问起你的‘个人问题进展’。似乎对你长期停留在‘订婚’状态,且未婚妻近期活跃于……颇具争议的艺术领域,有些微词。”
江辰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家族对他而言,是一个需要高效管理的外部利益相关方集合,其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期待,是他精密人生规划中少数几个需要持续计算、却难以完全控制的变量。
“我的个人状态,不影响星宸科技的运营效率和估值。相关舆论,控制在Level 2(观察级)即可。如有升级迹象,启动7号预案。”他的回应冰冷而程序化。
陆衍了然地点点头,不再多言。他清楚,在江辰的世界里,情感和家族责任都被分解为各种参数和应对方案。但他也隐隐感到,自从林晚星出现后,江辰处理这些“感性变量”的算法,似乎正在加入一些他无法完全解析的新因子。
会议结束后,江辰独自在办公区停留了很久。他调出了“熔炉”子版块的后台数据(他拥有最高权限),快速浏览着里面的讨论。他看到林晚星以“引火者”的身份,如何引导讨论,如何分享思考。他看到那些围绕着她建立起来的、充满活力的思想交流。
一种复杂的评估在他脑海中运行。索科洛夫的接触,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外部变量。“熔炉”的活跃,则是一个内部稳定增长的、体现林晚星影响力和心理健康的积极指标。家族的压力,是需要平衡的常量。而他的核心任务,始终是确保林晚星这个“核心系统”的安全与最优运行。
他意识到,仅仅提供技术支持和安全庇护,可能已不足以应对当前复杂的局面。林晚星的舞台正在扩大,她吸引的目光(无论是欣赏还是审视)也越来越多。他需要一种更深度、更结构化的方式,与她绑定,成为她扩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几天后,一个周末的清晨。江辰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进入工作状态,而是在早餐后,向林晚星提出了一个建议。
“今天是否有时间?我想带你参观星宸科技位于巴黎的研发中心。”
林晚星有些惊讶。江辰很少主动邀请她进入他的“绝对领域”——那些充满了冰冷机器、精密仪器和高度保密协议的地方。
“当然有时间。”她压下好奇,点了点头。
星宸科技的巴黎研发中心位于市郊一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园区,但内部的安检级别堪比机场。穿过数道需要虹膜和掌纹验证的玻璃门后,眼前豁然开朗。挑高的大厅里,光线经过精确计算,柔和而均匀地照亮每一个角落。随处可见半成品的原型机,穿着白大褂或休闲装的研究员们穿梭其间,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专注而高效的“嗡嗡”声。
江辰没有带她参观那些最核心的实验室,而是径直将她带到了一个名为“感知交互实验室”的地方。这里没有庞大的机器,更像一个充满未来感的沉浸式体验空间。
“这是我们下一代人机交互技术的孵化器。”江辰解释道。他示意林晚星戴上了一个轻便的神经感应头环,然后启动了一个演示程序。
瞬间,林晚星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由纯粹光线和声音构筑的森林。她不仅能“看”到树木的轮廓,能“听”到溪流的声音,甚至能“感觉”到脚下青草的柔软触感,闻到空气中湿润的泥土和草木清香。当她意念微动,想触摸一片发光的叶子时,叶子竟然随之轻轻摇曳,仿佛真的感受到了她的触碰。
“这……这不是简单的VR……”林晚星震撼地取下头环,看向江辰。
“这是多模态感知融合技术。”江辰平静地解释,“通过捕捉微弱的神经电信号和生理反馈,结合高精度环境建模与物理引擎,模拟并增强使用者的感官体验。它目前主要应用于高端医疗康复和特殊技能训练。”
林晚星的心脏怦怦直跳。她瞬间联想到了《余烬编码》,想到了“熔炉”里的讨论。如果……如果这种技术,不是用于模拟一个预设的森林,而是用于承载和表达那些抽象的、澎湃的、无法用传统形式完全捕捉的内心图景呢?
“江辰,你有没有想过,”她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微颤,“这种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媒介?”
江辰看着她眼中迸发出的、熟悉而又更甚以往的创作火花,知道他的引导达到了预期效果。
“技术上可行。”他肯定了她的想法,“但需要解决几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将非结构化的情感与思维,有效转化为机器可以识别和处理的信号模式。二是如何建立一套美学规则,将处理后的信号转化为具有感染力的感官体验,而非杂乱无章的数据流。三是确保使用者在深度沉浸过程中的心理安全和生理舒适度。”
他没有说“这不可能”或“这太超前”,而是直接切入了实现路径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这本身就是一种最有力的鼓励和支持。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他们待在实验室里,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真正意义上的“跨界”头脑风暴。林晚星从艺术家的角度,描述着她理想中的“感知画布”——它应该能响应情绪的细微变化,能构建超越物理定律的空间,能允许观者(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参与者”)以非线性的方式探索叙事。江辰则从工程师的角度,拆解这些需求,提出可能的技术方案,指出当前的瓶颈和未来的研发方向。
他们一个感性地天马行空,一个理性地框定边界;一个描绘梦想的形状,一个搭建通往梦想的阶梯。讨论中,有时会因为术语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而产生短暂的沟通障碍,但很快就能找到彼此都能理解的语言节点,继续推进。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模糊但激动人心的共同蓝图,开始在他们之间浮现——或许,他们可以共同创造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一个基于尖端感知交互技术的、动态的、可参与的“情感场域”。这个场域,既可以作为林晚星个人艺术表达的终极载体,也可能成为“星火之窗”社区未来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甚至为星宸科技的技术找到一条充满人文精神的应用路径。
离开研发中心时,已是华灯初上。坐在回程的车上,林晚星依旧处于一种高度的兴奋状态。她看着窗外流光溢彩的巴黎,感觉这个城市从未像此刻这样,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她转过头,看着身边沉默开车的江辰。他依旧侧脸冷峻,专注于路况。但林晚星知道,在那平静的外表下,刚刚与她进行了一场关于未来可能性的疯狂探险。
“谢谢你,江辰。”她轻声说,“谢谢你让我看到……另一种星辰大海。”
江辰的目光依旧看着前方,但握着方向盘的手指,微微收紧了一下。
“你的艺术构想,为星宸的技术提供了新的、高价值的应用场景评估方向。”他回答,语气依旧是他式的客观,“这是双赢。”
林晚星笑了,没有再去纠正他。她知道,对他而言,将她的梦想纳入他精密计算的“双赢”框架,或许就是他所能表达的、最极致的浪漫与承诺。
暗流依旧在远处涌动,索科洛夫的邀请、家族的视线、外界的评判,都未曾消失。但此刻,林晚星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定。因为她知道,她不再是孤身一人面对这些。她有了一个最特别的同行者,他们正在共同绘制一幅,只属于他们彼此的、通往未知星辰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