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风波与新机:竹篾里的新考题
传习所的灯光连续亮了半个月,妇女们的竹篾越编越细,订单备注里的催单消息却越来越密集。张婶揉着酸胀的手腕叹气:“这两千个鱼篓赶完,下批三百个竹编包又要交,眼睛都看花了。”话音刚落,刚学会编底的李姐突然“哎呀”一声,竹篾戳破了手指,血珠滴在蓝印花布衬里上,格外显眼。
小宇正帮着整理材料,见状赶紧取来创可贴。看着大家疲惫的神色,他心里泛起嘀咕:“这样连轴转不是办法,得想个法子提高效率。”当晚四人聚在春塘边开会,小虎率先开口:“周边乡镇的毛竹快收完了,再往远走运输成本就高了。而且乡亲们都是零散加工,质量偶尔有偏差,昨天文创机构还来问能不能统一标准。”
朵朵调出后台数据:“直播热度降了,网友说看久了破篾编底,想看点新鲜的。还有人问有没有适合年轻人的饰品,现在的竹篮、鱼篓都是实用款,吸引不了年轻买家。”阿瑶翻着老篾匠的图谱,忽然指着一页说:“你看这上面的蝴蝶纹样,能不能试试编小点?上次去市里开会,看到有竹编胸针卖得特别好,单价能到五十块呢 。”
正说着,老阿伯拄着拐杖走来,手里拿着个快递盒:“城里来的姑娘退的货,说竹篮边缘毛糙,划到手了。”四人凑过去看,果然有处竹篾没处理平整。“这就是小作坊加工的毛病,没有统一的品控流程。”小虎皱起眉,“安徽那边好多手造产业都是这样,规模上不去,还容易砸招牌 。”
第二天一早,小宇就去了市里的非遗中心。负责人给他出了个主意:“可以建个集中工坊,把选竹、破篾这些前期工序统一做,再培训大家按标准编织。另外,你们得培养年轻传承人,现在村里都是老手艺人生意忙,年轻人嫌学起来慢、赚钱少,以后没人接班可不行 。”
回来的路上,小宇路过一家文创店,橱窗里的“村t”宣传海报吸引了他——苗绣元素印在潮牌上,模特都是村里的妇女。他突然有了灵感:“春塘也能搞点新花样!”
当晚的会上,小宇把想法一说,大家都来了精神。阿瑶立刻画起设计图:“把蓝印花布剪成小块,编进蝴蝶胸针里,再缀个小银珠。”小虎拍板:“我去联系县里的扶贫办,申请建集中工坊的资金,顺便找个木工师傅做标准化的竹篾加工工具。”朵朵则计划:“下周直播搞场‘竹编变装秀’,让乡亲们带着新做的竹编饰品走秀,就像贵州的‘村t’那样,肯定能火 。”
消息传到村里,有人犯嘀咕:“学新花样又要费时间,不如编竹篮来得快。”张婶却第一个报名:“上次编竹包就比鱼篓赚得多,新样式肯定更值钱!”老阿伯也站出来支持:“当年学编竹船不也学了半年?手艺就得活学活用。”
集中工坊很快动工了,村里请了木工师傅打造专用工具,非遗中心的老师来做培训,教大家怎么统一处理竹篾边缘、把控编织密度。传习所还开了夜校,专门教年轻人编饰品。有个叫阿明的小伙子原本在外打工,听说家里能学手艺还能赚钱,特意回来报名:“以前觉得编竹器老土,没想到现在能变成时髦玩意儿。”
一个月后,集中工坊正式启用。统一处理的竹篾又光滑又整齐,乡亲们只需专注编织,效率提高了不少。阿瑶设计的蝴蝶胸针试产了一批,朵朵拿到直播里一展示,立刻被抢空了。有网友留言:“这个太精致了,送闺蜜正好!”
这天,小虎带着个陌生人走进工坊,是省里来的文旅调研员:“你们的‘非遗+文创+直播’模式很有特色,我们想把春塘列为乡村文旅试点,帮你们对接研学团队。”
傍晚的春塘边,新编的蝴蝶胸针在夕阳下闪着光。小宇看着工坊里忙碌的身影,有老阿伯指导年轻人编纹样,有妇女们笑着打包饰品,忽然明白:传承手艺不光要守着老法子,更要跟着时代变。秋风吹过竹林,竹叶沙沙作响,像是在说:“这新路子,走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