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博正拿着螺丝刀演示机器人肘部的拆解,金属关节与齿轮摩擦的“咔啦”声在客厅里格外清晰。天宇原本坐在角落喝汤,目光不经意扫过那暴露在外的传动装置,忽然放下汤碗,眉头微微蹙起。
那组银色齿轮咬合得不算紧密,边缘还留着细微的毛刺,转动时齿轮齿根处隐约有卡顿的痕迹。尤其是连接机械臂的轴承,转动角度超过60度时,齿轮啮合的声音会突然变闷,像是被什么东西绊住了似的。
“这里……”天宇的声音不大,却让喧闹的讨论声瞬间安静下来。他抬手指向机器人的肘关节,“齿轮模数选大了,和轴承的适配间隙没调好,超过55度角就容易卡壳。”
展博手里的螺丝刀顿在半空,眼里闪过一丝惊讶:“你怎么知道?我调试的时候确实发现,转动角度大了会卡顿,还以为是润滑剂不够……”
“不是润滑剂的问题。”天宇起身走过去,指尖轻轻碰了碰齿轮边缘,“你看这里,”他指着齿根处的细小划痕,“齿轮加工时没做倒角处理,转动到极限角度时,齿顶会蹭到轴承内壁,时间长了会磨损出凹槽,到时候就不是卡壳,是彻底动不了了。”
他拿起旁边的备用齿轮比划着:“这种直齿齿轮适合低速转动,机械臂需要灵活活动,换成斜齿轮会好很多,啮合面积大,磨损也小。还有这个轴承,你用的是深沟球轴承吧?其实应该选角接触球轴承,能承受径向力,转动角度能再扩大20度。”
一连串专业术语从他嘴里说出来,条理清晰得像在讲解自己的设计图。展博听得眼睛都直了,手里的螺丝刀差点掉在地上:“天宇哥,你也懂机械设计?”
天宇这才意识到自己说得太投入,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含糊道:“以前做景观设计时,接触过一些机械装置的原理,略懂一点。”
这话半真半假。他确实做过景观设计,但对机械传动的熟悉,其实来自少年时——李明当年最喜欢拆收音机、装小机器人,总拉着他一起研究齿轮怎么咬合才更顺滑,那些关于模数、齿数、轴承类型的知识,是两人蹲在煤棚里拆了无数个旧闹钟总结出来的。
“太厉害了吧!”美嘉凑过来看齿轮,“我就说刚才机器人抬胳膊时有点费劲,原来是这个原因!天宇,你快教教展博怎么改!”
展博立刻把备用零件推到天宇面前,眼里满是期待:“天宇哥,你能帮我看看怎么调整吗?我试了好几次,总找不到合适的角度……”
天宇看着那些散落的齿轮和轴承,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闷热的夏天。少年李明举着个缺了齿轮的闹钟,一脸懊恼:“你看你看,又卡壳了,是不是我选的齿轮太小了?”他蹲在旁边,用铅笔在纸上画着草图:“试试把齿轮错开半齿,间隙留0.5毫米……”
“天宇哥?”展博的声音把他拉回现实。
天宇定了定神,拿起两个斜齿轮,演示着如何调整啮合角度:“你看,斜齿轮的齿是倾斜的,转动时是逐渐啮合,不像直齿轮那样突然撞击,这样就不容易卡壳了。轴承这里……”他拿起角接触球轴承,比在机械臂的连接处,“装的时候注意预紧力,太紧会发热,太松会晃动,用这个扳手调,力度刚好……”
他一边说一边动手调整,指尖转动齿轮的动作熟练得不像“略懂一点”。展博在旁边飞快地记笔记,嘴里不停念叨:“斜齿轮模数选2.5,轴承预紧力控制在5牛……”
胡一菲抱着胳膊站在旁边,看着天宇专注的侧脸,忽然想起刚才他听到“李明”名字时的异样。这双手既能画细腻的景观图,又能摆弄精密的齿轮,藏着的故事,恐怕比她想的要多。
“好了。”天宇放下最后一个零件,示意展博通电试试。机器人的机械臂缓缓抬起,转动角度轻松超过90度,齿轮转动的声音流畅得像流水,再没有一丝卡顿。
“成了!”展博兴奋地拍手,机器人的显示屏跳成灿烂的金黄色,电子音欢快地说:“感谢天宇先生的优化!现在我的关节比天鹅颈还灵活~”
众人都笑起来,天宇的嘴角也带着浅淡的笑意,只是眼底掠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看着那组顺畅转动的齿轮,忽然明白,有些刻在骨子里的东西,就像这些齿轮的啮合规律,哪怕隔了几十年,只要看到,身体还是会下意识地做出反应。
展博还在兴奋地测试机械臂的新功能,客厅里的笑声重新响起。天宇悄悄退回角落,拿起那碗没喝完的排骨汤,温热的汤滑过喉咙,却压不住心里那点翻涌——原来有些回忆,藏在齿轮的转动里,藏在轴承的间隙里,稍微一碰,就会带着熟悉的温度,悄悄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