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紫涵和林朵儿在听了这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杨景升这一席话之后,顿觉茅塞顿开,感到一阵欣喜。
她们一直希望父亲能从失去母亲的悲痛中走出来,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和幸福。
刘紫涵眼睛发亮,连忙附和道:
“爸,哥说得对,您别一直这么消沉下去了。说不定妈妈她在天上也希望您能过得好,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林朵儿也用力点头,拉着刘海波的手,说:“爸爸,您就听我们的吧,去试试找找杨阿姨。”
刘海波听着孩子们说的话,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儿。
这么多年来,杨秀清确实一直是他心底的牵挂,只是妻子吴洁的突然离世,让他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无暇去想这些。
如今经孩子们这么一提,那些被他深埋在心底的回忆又渐渐浮现出来。
他陷入了沉思,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自己曾经下乡到石板田村时,与杨秀清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那时候的他们年轻而又充满活力,彼此深爱着对方,只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两人不得不分开了。
这么多年过去,他不知道杨秀清如今过得怎么样。
杨景升看到父亲犹豫的样子,继续劝说道:
“爸,人生没有多少个二十年,您不能一直活在过去的悲伤里。去找找我妈吧,说不定你们还能再续前缘。就算最后没能在一起,至少您也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事。”
刘海波沉默了许久,终于缓缓开口:
“你们说得对,这么多年我一直把这份感情藏在心里。或许是时候去面对了,不管结果如何,我都想去试一试。”
刘紫涵和林朵儿听了父亲的话,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她们知道,父亲终于开始慢慢走出丧妻的阴影,重新拥抱生活了。
刘海波向杨景升询问道:“你妈现在在哪里?”
杨景升如实回答说:“我只知道,她上次回太平镇,石板田村了,可最近一段时间,她的电话总是打不通,我也不知道她的具体位置。”
刘紫涵建议道:“要不,你亲自回石板田村一趟,一方面,你可以故地重游,另一方面,还亲自把杨阿姨接回海城市。”
林朵儿附和道:“是啊,你亲自去寻找说不定能更快找到杨阿姨,而且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您和杨阿姨好好叙叙旧。”
刘海波听了儿女们的建议,觉得很有道理。
他点了点头,说:“好,我决定回石板田村一趟。这么多年没回去了,也不知道那里变成什么样了。”
于是,刘海波开始着手准备回石板田村的事宜。
他先向女儿刘紫涵安排好了公司的事务,确保在他离开的这段时间里,公司能够正常运转。
然后,他收拾了一些简单的行李,带上了一些给杨秀清的礼物。
出发的那天,刘紫涵和林朵儿一起送父亲到了车站。
她们叮嘱父亲要注意安全,早日找到杨秀清。
刘海波看着两个懂事的女儿,心中充满了温暖。
他笑着说:“你们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你们在家也要好好的,有什么事情就给我打电话。”
经过了二十几个小时的车程,刘海波终于回到了离太平镇和石板田村约有二十多公里的火车站。
下车后,他乘坐一辆出租车前往太平镇。
一路上,窗外的景色不断变换。
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景象勾起了他更多的回忆。
曾经,他就是沿着这条蜿蜒的山路逃离石板田村的。
那时候的路还只是一条泥泞不堪的羊肠小道,每逢雨天便泥泞难行。
如今,这条承载着他太多记忆的乡间小路,已经变成了平坦宽敞的柏油马路,黑色的路面在阳光下泛着微微的光泽。
当他再次踏上这条熟悉又陌生的归途时,内心涌动的复杂情感与当年仓皇逃离时的心境早已截然不同。
车子缓缓驶入太平镇,映入眼帘的依旧是那些熟悉的建筑和街景,仿佛时光在这里静止了一般。
镇上的老茶馆、杂货铺都保持着原来的模样,就连空气中飘散的烟火气都与记忆中的如出一辙。
根据杨景升提供的详细地址和方位描述,刘海波一路寻访,终于在镇子西头找到了杨秀清那栋略显陈旧的两层小楼。
这栋砖木结构的小二楼看上去已经有些年头了,外墙的灰浆有些剥落,木制的窗框也褪了色。
房门紧闭着,门上的铜锁已经生了锈,显然很久没有人动过了。
他向隔壁正在晾衣服的老太太打听杨秀清的下落。
老太太摇摇头告诉他说:“自从五年前杨秀清搬走后就再没回来过,这栋小二楼一直空置着,连个看房子的人都没有,院子里都长满了杂草。”
听完老太太的叙述后,刘海波暗自寻思道:
“她该不会是在石板田村居住吧?”
于是,他决定先在镇上吃点东西,然后再步行前去石板田村。
他找了一家小饭馆,点了几个当地的特色菜。
吃饭的时候,他和老板聊了起来。
老板听说他是回石板田村的,便好奇地问他是不是村里人的亲戚。
刘海波笑着说自己曾经在石板田村当知青。
老板顿时来了兴致,说当年知青下乡给村里带来了不少新鲜事儿。
两人越聊越热络,老板也热心地给刘海波讲了讲这些年石板田村的变化。
原来,这些年村里发展得不错,通了自来水,修了新的村道,还办起了一些小工厂。
吃完饭,刘海波谢过老板,按照指点的方向,朝着石板田村走去。
一路上,他看到路边的田野里种着各种农作物。
他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一段难忘的知青岁月,那是在七十年代初期,他响应国家号召,被下放到偏远的石板田村插队落户。
记忆中的画面格外鲜活——
清晨天刚蒙蒙亮,生产队的哨声就划破了山村的宁静。
他和知青战友们扛着锄头、铁锹,踏着露水走向田间。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他们挥汗如雨地在稻田里插秧除草;
秋收时分,金黄的稻浪翻滚,他们挥舞镰刀,在打谷场上热火朝天地劳作。
那段艰苦却充实的岁月,那些朴实善良的乡亲们,还有知青们同甘共苦的情谊,都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里。
远处的山峦在夕阳的映照下连绵起伏,如同一条蜿蜒的巨龙横卧在天际线上。
那些熟悉的山脊线条虽然比记忆中更加苍劲,有些地方甚至因为时间的侵蚀而改变了轮廓,但当他凝视着这片群山时,内心涌起的那份亲切感却丝毫未减。
每一道山岭的起伏,每一处峰峦的走向,都与刘海波在这里当知青时,无数次眺望的景象重叠在一起,唤醒了他深藏在心底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