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后续报道,不仅传递了发布会的内容,更将陈长河本人推到了聚光灯下。
媒体和公众的兴趣,已不再局限于那篇艰深的论文本身,而是迅速扩展至他的一切。
“他这么年轻,是怎么学到这么多知识的?”
“他捐的那些钱,都是怎么赚来的?”
“他结婚了没?”
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街头巷议的新焦点。
“神通广大”、“消息灵通”的各路人士开始对陈长河的情况进行深挖。
很快,一件件事情被挖了出来。
比如,陈长河已经结婚了,老婆是从小认识的青梅竹马,就是前段时间捐款5000万成立教育基金会的“麦麦食品饮料公司”的老板沈麦麦。
又比如,陈长河投资了不少公司,拥有至少价值几亿的产业。
尽管海外资产没有曝光,长河资本也暂时没有被挖出来。
仅仅是被曝光的几亿资产,在这个年代,对普通民众来说,就已经是个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了。
一时间,街头巷尾、工厂车间、机关单位,到处都能听到关于这个话题的议论。
“我的老天爷,几亿?那得是多少钱啊?堆起来怕不是要装满一屋子?”
“这陈教授也太能挣钱了吧?他才二十出头啊!”
“不是说就是个大学教授吗?怎么这么有钱?”
“有媒体说他给一些歌星写过歌,尤其杨玉莹、毛柠的好多歌都是他写的,像《最浪漫的事》、《至少还有你》、《涛声依旧》……写这么多歌,应该能挣不少钱吧?”
“那也挣不了这么多吧……这可是几个亿啊!”
惊叹逐渐变成奇怪,继而出现了质疑的声音。
在一些小报和市井传言中,开始出现不和谐的音符。
“搞研究和写歌能挣几个钱,他肯定还有其他来钱的门路!”
“该不会是借着学术研究的名义,搞什么见不得光的生意吧?”
“这么年轻就有这么多钱,要说没问题,谁信啊?”
“该不会是什么大佬的私生子吧?”
也不知怎么的,这些质疑声一经出现,便迅速放大。
一些地方小报开始用隐晦的笔调暗示陈长河的财富来源不明,甚至开始质疑他的论文是花钱买的,根本不是自己写的。
年纪轻轻当上江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主任,也有种种不可言说的猫腻。
在这些负面言论的影响下,短短两三天时间,市井间的议论便从一片赞誉开始变得难听起来。
这些负面舆论很快引起了学校和家人的担忧。
胡春梅和罗志旺多次来到陈长河的办公室,面带忧色地询问要不要发个声明澄清一下。
钟振源也给陈长河打电话:“长河啊,最近的一些舆论动向,学校也注意到了。你现在是学校的旗帜,有什么需要学校出面支持的吗?”
晚上回到家里,沈麦麦也忧心忡忡地和陈长河商量:“长河,我看有些话说得越来越过分了。
要不……我们把你是作家‘长河’的事情公布出去?再把咱们两次炒股的事公布一下?
这样,就能解释清楚我们的钱是怎么来的了。”
与众人的担忧焦急不同,陈长河显得很平静。
“人家诬赖你多吃了一碗粉,你就要把肚子剖开给人证明自己没有多吃?”
他安抚着大家:“不着急,我考虑考虑再说吧。”
他表现得对此毫不在乎。
但……实际并非如此。
如果仅仅事关他自己,他确实不会在乎。
因为自己那些钱都是干干净净的,经得起调查,自己行得正坐得直,无所谓那些流言蜚语。
可这事……并不是他自己的事。
关乎论文,关乎计量经济学研究室,关乎经济研究中心,关乎江北大学……
更关乎,国家、民族。
他很清楚,论调之所以这么快就发生反转,负面舆论之所以会迅速发酵,并非偶然。
在这个渴望获得国际认可的年代,他在顶尖期刊发表论文的成就,让他迅速成为了民众心中的“天才”和“民族英雄”,给整个国内社会的自信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而这,恰恰是一些不希望看到国家崛起的人和势力最不愿见到的。
于是,他们趁机煽风点火,试图通过质疑他的个人品德和财富来源,来打击他这个刚刚树立起来的榜样形象。
因此,他必须把握住合适的时机,维护自己的形象。
没错。
合适的时机。
很重要。
应对负面舆论的关键就在于把握时机。
如果太早应对,负面舆论尚未充分发酵,只是些捕风捉影的猜测,还没形成系统性的恶意抹黑。
此刻就急着把“长河”的作家身份、炒股收益、投资版图一一公之于众,反而显得刻意。
公众会想:“好好的为什么突然说这些?是不是真有问题,才急着找补?”
甚至会有人质疑他“炒作财富”,反而偏离了澄清的核心。
可如果应对的太慢,也不行。
首先,谣言会在公众认知中“固化为事实”。
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与“谣言扩散规律”在此刻会完全生效。
当“财富来源不明”、“职位有猫腻”这类质疑持续传播几天,普通民众的态度就会从“好奇猜测”转向“默认属实”。
就像前世那些反复澄清仍流传的谣言一样。
一旦谣言先入为主占据认知空位,后续即便拿出铁证,也会有人质疑“证据是后补的”、“背后有更大关系”。
具体到他,就可能有人会说“现在才说这些证据,谁知道是不是伪造的?”、“证明材料是背后靠山帮着弄的吧?”之类的话。
这个时候,澄清反而会陷入“越描越黑”的泥潭。
其次,一旦应对慢了,关联主体会被拖入舆论漩涡,造成实质性损失。
麦麦食品饮料公司首当其冲,谣言会从“陈长河的钱有问题”延伸到“他妻子的公司靠关系赚钱”、“产品质量有猫腻”。
即便公司和产品本身没有问题,经销商也可能会犹豫补货,消费者可能会拒绝购买,直接影响企业营收。
江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学术声誉会下跌,原本因《Econometrica》论文树立的形象,会被“学术不端”的质疑击碎,后续与其他单位开展合作时,合作方会本能地“谨慎评估”,甚至错失与国际顶尖院校的交流机会。
更严重的是,庄志宏、李隆飞等已加盟的学者可能会动摇——若谣言持续发酵,他们会担心“与有争议的机构绑定,影响自己的学术声誉”,甚至可能推迟或取消来华计划,让中心好不容易搭建的人才框架出现裂痕。
再者,动作慢了就会给外部势力可乘之机,这些势力会将个体争议放大为“国内学术圈普遍腐败”、“国内精英阶层靠灰色路径上位”的话题,通过境外媒体、学术论坛扩散。
在当前国家急于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争取学术话语权的背景下,这种标签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最后,即便后续澄清,修复成本也会呈几何级增长。
届时陈长河不仅要晒出炒股记录、税务材料、作家“长河”的版权合同,还需请相关单位和部门配合开具证明。
经济研究中心要组织国内外学者召开“学术诚信说明会”,逐一反驳论文质疑。
学校甚至可能需要教育部介入调查,才能勉强挽回声誉。
而这期间,又会消耗大量时间、精力,以及合作机会、人才信任、公众信心……
就像堤坝出现裂缝时没及时修补,等到洪水漫过堤坝,再去堵截,代价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于是,到了23号上午。
陈长河处理完一些工作事务后,感觉时机已到的他,插上办公室里的电话线,拨通了一个很长时间没有拨打过的电话号码。
嘟嘟几声,电话接通,对面响起一道熟悉的声音:“你好,《人间故事》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