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
江北大学校刊在头版发布了一则公告。
“为支持我校经济研究中心长远发展,助力其建设世界一流经济研究机构之战略目标。
我校杰出校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长河同志,慨然捐赠人民币叁仟万元整,设立‘讲席教授基金’与‘青年学者发展基金’。
专项用于延揽全球顶尖经济学人才,夯实研究中心人才根基!”
“同时,经学校审议批准,现将两项基金所设岗位之要求与待遇公布如下:”
“讲席教授岗位要求:”
“1、在海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担任终身教职或同等职位,在经济学期刊发表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在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领域具有国际公认的学术影响力。”
“2、热心祖国经济研究与教育事业,愿意以多种形式(如短期讲学、主持研讨会、合作研究、联合指导博士生等)参与并推动江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学科建设与学术创新。”
“讲席教授岗位待遇:”
“1、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年薪(具体面议,参考国际一流大学标准)。”
“2、根据研究计划提供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
“3、在校期间提供专家公寓及优越的工作条件。”
“4、报销国际往返旅费及在国内期间相关生活开支。”
“青年学者岗位要求:”
“1、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已在海外知名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或即将于一年内完成博士论文答辩。”
“2、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和现代研究方法训练,展现出卓越的科研潜力和独立从事创新性研究的能力。”
“3、研究方向契合经济研究中心重点发展领域。”
“青年学者岗位待遇:”
“1、提供极具吸引力的协议年薪(具体面议,显着高于国内同类岗位水平)。”
“2、提供优厚的科研启动经费和稳定的后期支持。”
“3、提供人才公寓或相应的住房补贴,协助解决配偶工作及子女入学等问题。”
“此两项基金的设立,是我校经济研究中心实施‘三步走’、构筑人才高地的重要举措。
中心将以此为契机,面向全球广纳贤才,汇聚一流智慧,力争早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学学术重镇和政策智库!”
紧接着,这则公告被《经济日报》、《教育报》、《青年报》、《江北日报》等多家国家级和省级报纸转载刊登。
“重磅!江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获赠三千万,全球招募顶尖经济学者!”
“筑巢引凤,擘画新篇——江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设立重磅人才基金!”
“天才经济学者陈长河向母校捐资三千万,设立人才基金,助推经济研究中心建设!”
各媒体使用的标题不尽相同,内容也不止于公告。
而是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重点,介绍了江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建设过程、科研成果,以及未来的“三步走”战略。
《经济日报》的报道着重分析了此举对国内经济学研究的深远意义,称这是“国内经济学研究迈向国际化、争取学术话语权的关键一步”,并高度评价了陈长河的远见与魄力。
《教育报》则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进行解读,认为江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开创了由顶尖学者主导、社会力量与学校资源深度融合的新型研究机构建设模式”,其“讲席教授”与“青年学者”并重的人才引进策略,为国内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全新范式。
《青年报》的标题充满激情——“青年楷模!陈长河斥巨资为天下英才筑巢”,报道聚焦于陈长河的年轻有为以及对海外青年才俊抛出的橄榄枝,表示这个橄榄枝在广大青年学子,尤其是海外留学人员中引发了广泛热议。
《江北日报》作为本地权威媒体,用了大量篇幅详细回顾了经济研究中心近年来对本地改革发展做出的贡献,称之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智力引擎和宝贵财富”。
各大媒体的连番报道,使得“江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陈长河”、“三千万人才基金”成为了街头巷尾、尤其是学术界和关心时政人士热议的话题。
其提供的优厚待遇,不仅在国内绝无仅有,甚至让一些海外知名学府的学者也为之侧目。
一时间,咨询的电报、电话开始从全球各地涌向江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
许多在海外任教或求学的华裔经济学家、青年博士,第一次如此认真地审视着祖国学术机构抛来的绣球。
经济研究中心的电话几乎被打爆,行政科负责人温芳颜忙得不可开交,但脸上始终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她向陈长河汇报时感慨道:“主任,效果太好了!不少来电咨询的人,水平都非常高,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陈长河微微一笑。
他为什么要捐这么多钱?
第一,吸引人才,确实需要很多钱。
“讲席教授”的标准,是在国外享受优厚待遇、时间宝贵的高端人才。
若要把他们邀请来开设讲座、研讨会,甚至授课,得表现出足够的诚意。
报酬、科研经费、公寓住宅、其他费用……全部加起来,不是一个小数目。
请一名“讲席教授”在江北大学待一个月,所消耗的费用,可能高达百万左右。
2-3名,就是二三百万。
再加上“青年学者”的待遇,至少要三四百万。
他捐的是基金,是用收益来支付这笔费用。
而若想保证每年三四百万的收益,保守稳健投资的情况下,怎么着也需要3000万资金。
当然,如果这笔资金交给他亲自打理,收益率肯定会比较高。
或许只需要一千万,也能保证三四百万的年收益。
这就牵扯到,他捐3000万的第二个原因。
千金买马骨。
用高额数字来提高震撼力,用真金白银来彰显诚意,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和形象塑造作用。
这3000万,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他向全球经济学界宣告,江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求贤若渴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其背后拥有的资源是雄厚无比的,其描绘的宏伟蓝图是值得信赖的。
这笔捐赠本身,就是最具冲击力的招聘广告。
能够迅速打破海外学者对国内研究机构“经费紧张、条件有限”的刻板印象,让他们真正开始认真考虑来自东方的邀请。
为了捐出这3000万,陈长河不仅掏空了自己内地账户里的全部剩余存款,甚至还向沈麦麦“借”了500万。
可谓下了“血本”。
好在,这3000万没白捐,它所引起的强烈反响,完全达到了他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