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会厅里,祝福声、碰杯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直到下午三四点钟才宣告结束。
孩子满月了。
沈麦麦也回归工作,开始执掌公司。
只是与以前每天在公司里从早待到晚不同,她现在每天中午都会回到家里来给陈曦喂奶,晚上也尽量减少加班。
陈长河又在家里待了几天后,依依不舍地返回了广山县。
两个月过去。
正在快速发展的广山县,又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业方面。
之前规划种植大蒜的农田,都已经种上了大蒜,盖上了地膜。
一片片田地里,绿油油的蒜苗整齐排列,在省市专家和农技站技术员的指导、农民的精心照顾下,长势喜人,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实的绿毯。
东圩乡等几个乡镇,上万亩备耕的沙化土地经完成了深翻和平整,静静地等待着春播时节的到来,准备种下花生和西瓜的种子。
另外还有已经种植的越冬甘蓝、备耕计划开春种植的蜜薯等等。
这几种农作物的规划没有大蒜、花生和西瓜那么多,算是先小规模地尝试种一下,明年看看效果,如果效果不错就逐步大规模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在陈长河离开的这两个月里,工作组发挥主观能动性,引进了大棚种植技术,将丁集镇某村作为推广试点,建设了十几个占地面积半亩的蔬菜大棚。
这项工作得到了陈长河的肯定与表扬。
企业方面。
柴明安的苗木基地已经建设完成,遵从专家指导建议,既有大棚种植又有露天种植,涵盖了多个品种,许多苗木都已经种下去了。
包括金韵华府、纺织厂、水泥厂在内的多个需要动工建设的项目已经进展不少,各个工地都在加班加点工作,以求在寒冬猛烈降温降雪之前将施工进度往前推进。
这些大大小小的工地,还给周边村民们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让不少人的腰包里渐渐有了积蓄。
桑岭镇木材厂,目前已经更名为“广山县桑岭木业公司”,厂区面貌焕然一新。
新建的标准化车间里,电动刨床、裁板锯等设备发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生产效率与两个月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最高可达每月1200口。
老林父子作为公司的技术核心,不仅严格把控着出口棺材的质量,还带领技术小组,根据日方反馈的细节要求,对生产工艺进行了微调优化,使得产品更加符合客户标准。
从“厂长”变成“总经理”的曾建春向陈长河汇报,首批1000口桐木棺材已全部顺利交付两家倭国企业。
对方验收合格,并对后续的合作表达了强烈的意愿,分别下了3000口和2000口的订单。
按照120美元的单价来算,这两个订单足足可以为国家创造60万美元的外汇!
受桑岭木业成功转型的鼓舞,另外11家政府全资企业的改革也按计划稳步推进。
有的企业通过引进新技术或设备改造,开发了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有的则着力于挖掘本地资源优势,进行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
那23家合资企业,在专项工作组的持续跟踪与精准帮扶下,局面进一步好转。
之前拿到少量投资的企业,又有一部分成功吸引了后续的足额投资,得以按照规划进行改革发展。
另外几家企业也在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协调支持下,逐步走出困境。
整个县里的工业氛围,呈现出一种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积极态势。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主干道和多条的支路网络已经全面贯通并投入使用,虽然达不到“村村通”的程度,却也极大地便利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
水利工程的施工也在稳步进行,争取在年后完工,为来年的农业生产和防汛抗旱打下了坚实基础。
广山县的街道更加整洁,临街的商铺明显增多,人气渐旺。
街头巷尾打牌的闲散人员明显减少,人们谈论的话题,更多地围绕着种什么赚钱、哪个厂子还在招工、明年有什么新打算。
一个个脸上少了往日的迷茫,多了对未来的向往与期盼。
这样的变化令人欣喜,也给了陈长河继续努力工作的动力。
只是与以往不同的是,每逢周末,只要不是有特别紧急重要的工作,他都会返回云海市一趟。
周六天不亮就出发,中午到家,周日中午再返程回来,往返上千公里只为能够陪老婆孩子一天。
在他的领导指挥下,广山县各方面工作加速推进。
统计12月份的数据发现,经过改革、注资后的多个企业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有的企业营业额迅速增长到了原本的几倍,有的企业则扭亏为盈、稳步前进。
时间悄然来到1994年。
1月下旬,陈长河请了几天假,飞往深城一趟,视察无疆科技的发展情况。
深城的 1月没有广山的凛冽,空气里还带着点南方特有的湿润暖意。
陈长河刚走出机场出口,就看见王川福穿着藏青色工装,站在人群里挥手。
王川福穿了一身工装,左胸绣着“无疆科技”的蓝色字样,衬得他比上次见面时更显精神。
“陈总,一路辛苦!”
王川福接过陈长河的行李,引着他往停车场走:“咱们的生产线已经全速运转一个多月了,昨天刚发走一批发往申城的订单。”
去往厂区的路上,他语气兴奋地汇报着成绩:“自12月中旬正式投产以来,两条生产线一直保持满负荷运转,目前产能非常稳定。
我们的电池容量大,循环寿命次数多,关键性能指标高于国内同类产品。
申城那家厂用了样品后,直接下了30万节的订单,还有珠三角两家收音机厂,也签了意向合同……”
说话间,车子驶入宝安工业区。
“无疆科技”的红色厂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两个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三层的研发楼窗明几净,宿舍区和仓库井然有序。
走进西侧车间,机器的嗡鸣声扑面而来。
两条自动化生产线正在高效运转。
电极制片线上,从湾岛引进的设备精准地压制着极片。
组装线上,经过改良的送料装置快速地将电池组件输送到各个工位。
工人们穿着统一的浅灰色工装,在各自岗位上专注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