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东南亚的“狮城”,以其高效、法治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闻名于世,摩天大楼勾勒出华丽的天际线,霓虹灯闪烁不息。然而,在这片繁华之下,同样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暗流与交易。根据周慕深的情报和苏晚晴独立行动组的核实,“灰狐”——
“诺亚生命”残党负责协调针对苏晚晴所有行动的现场指挥官——就藏匿于此。
苏晚晴的独立行动组精锐尽出,化整为零,以商务考察、技术交流等不同身份潜入狮城。在陈默团队提供的远程技术支持和部分不涉及陆寒琛核心资源的后勤保障下,一张针对“灰狐”的精密监控网悄然撒开。苏晚晴坐镇国内指挥中心,通过加密卫星链路,远程掌控着整个行动的脉搏。
“灰狐”比想象中更为谨慎。他深居简出,居住在安保严密的顶级公寓,出行座驾防弹,路线多变,且极少在公开场合长时间停留。他主要的通讯都通过高度加密的渠道进行,线下会面也多在私密性极高的俱乐部或通过可靠的中间人完成。
行动组没有贸然行动,而是采取了“温水煮蛙”的策略。他们首先通过技术手段,在其常去的俱乐部、私人银行以及其几名已知助手的通讯设备上植入了难以察觉的监听程序。同时,利用社交工程学,伪装成金融服务提供商和奢侈品卖家,逐步接近其生活圈的外围。
历时近两周的耐心潜伏与信息收集,“灰狐”的活动规律、核心联系人网络,甚至其个人的一些微小习惯(如对某种特定雪茄的偏好),都被行动组摸得一清二楚。一个利用其弱点、精心设计的“意外”接触计划,逐渐成型。
机会出现在一个周五的傍晚。“灰狐”按照其习惯,前往一家他持股的、位于繁华地段的高级会员制雪茄廊。根据情报,他会在那里独自待上一到两个小时,享受难得的放松时光。
行动组策划了一场看似普通的交通事故。在“灰狐”的座驾即将抵达雪茄廊门口时,一辆由行动组成员驾驶的、看似失控的送货厢式货车,以一个巧妙的角度,“轻轻”地剐蹭了其座驾的侧后方。撞击力度控制得恰到好处,不足以造成人员伤亡,但足以迫使车辆停下处理。
就在“灰狐”的保镖下车检查情况,与“肇事”司机交涉的短暂混乱间隙,另一名伪装成代客泊车服务生的行动组成员,借着靠近车辆、询问是否需要帮助的机会,将一枚微型定位追踪器和一只经过伪装的、能通过近距离无线传输技术(类似高级NFc)快速拷贝目标手机部分加密密钥的装置,悄无声息地附着在了“灰狐”遗落在车座上的备用加密手机上。
整个过程不到三十秒,自然流畅,毫无破绽。
“意外”处理完毕,“灰狐”并未起疑,只是不耐烦地催促了几句,便进入了雪茄廊。而他不知道的是,他的一举一动,此刻已完全暴露在苏晚晴的监控之下。
指挥中心内,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灰狐”的实时位置,同时,技术团队正在全力破解通过那枚装置获取的加密密钥片段。
“定位信号稳定。密钥破解进度35%,预计两小时内可以获取其部分加密通讯记录的访问权限。”行动组负责人汇报道,声音带着一丝成功的振奋。
苏晚晴看着屏幕上那个代表着“灰狐”的闪烁红点,眼神冰冷。第一步,成功了。她们成功地在不惊动对方的情况下,给这头狡猾的狐狸戴上了无形的镣铐。
然而,她知道,这仅仅是开始。定位和有限的通讯访问,只能让她掌握“灰狐”的行踪和部分情报,还不足以实施抓捕或给予其背后势力致命一击。她需要更多,需要知道“灰狐”与“诺亚生命”残党更高层的联系,需要找到他们藏匿的核心据点,需要掌握他们下一步行动计划的确凿证据。
她拿起加密通讯器,准备向行动组下达下一步指令——利用获取的权限,开始有选择地监听和记录“灰狐”的关键通讯,并寻找将其诱出严密保护圈,实施可控抓捕的最佳时机。
就在她的指尖即将触碰到按键的瞬间,那个属于周慕深的聊天室图标,毫无征兆地再次闪烁起来。
【∮】:饵已吞下,钩已入肉。是时候,考虑如何收线了。提醒一句,狐狸的巢穴里,可能不止一只狐狸。小心别被反咬一口。
苏晚晴的手指顿住了。
周慕深的信息,总是如此及时,仿佛他正站在她身后,一同观看着这场捕狐行动。他的提醒是什么意思?“不止一只狐狸”?是指“灰狐”还有更重要的同伙,还是……另有所指?
她看着屏幕上那个闪烁的图标,又看了看“灰狐”稳定的定位信号,心中刚刚因行动顺利而升起的一丝松懈,瞬间被更深的警惕所取代。
捕狐行动,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而周慕深这只隐藏在更深处的“猎手”,似乎也即将露出他真正的獠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