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最后一个周末,秋风带着凉意,卷起地上金黄的落叶,打着旋儿。天空是一种高远的、近乎透明的蓝色。楚颜决定进行一次彻底的秋季大扫除,她说,要把夏天的气息好好收藏起来,迎接冬天。
周六早晨,阳光透过窗户,照亮空气中飞舞的微尘。楚颜系上围裙,戴上口罩,开始整理书房。季晨熙在自己的房间里,整理暑假用过的书本和文具。他把课本按科目分类放好,将用短的铅笔头收集到一个小盒子里,准备交给老师回收。当他拉开书桌最底层的抽屉时,手指触碰到了一个硬硬的、光滑的物体。
他小心地把它拿出来。那是一本厚厚的、封面是深蓝色布面的速写本,边角有些磨损。他认得这个本子——是爸爸的。爸爸喜欢画画,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闲暇时总爱用铅笔捕捉生活中的片段:驻地的落日、巡逻路上偶遇的野花、还有最多的——他和妈妈的各种瞬间。
季晨熙的心跳加快了。他盘腿坐在地板上,深吸一口气,轻轻翻开了扉页。第一页用钢笔工整地写着:“给我的晨熙——记录你长大的每一天。爸爸。” 日期是几年前他刚上幼儿园的时候。
他继续翻看。里面的画作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铅笔线条时而潦草奔放,时而细腻温柔。有他蹒跚学步时摔倒了咧嘴要哭的糗态;有他三岁生日时满脸奶油、举着叉子傻笑的模样;有他第一次背上小书包神气活现的背影;有楚颜在厨房忙碌的侧影,阳光给她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有全家一起去公园野餐,他骑在爸爸脖子上的快乐场景……每一幅画旁边,都有爸爸简短的标注:“臭小子今天会自己系鞋带了!”、“颜颜做的红烧肉,天下第一!”、“晨熙第一次得小红花,骄傲!”
画册越往后,季晨熙的成长痕迹越明显,画面的技巧也似乎更熟练了。但翻到本子的后半部分,画作的间隔时间明显变长了。最近的一幅画,日期是爸爸上次休假离开前一周。画的是季晨熙坐在阳台的小板凳上,低着头,极其认真地给那盆水仙花浇水。阳光从侧面照过来,他的睫毛投下长长的阴影,小脸专注得近乎严肃。画旁边爸爸的字迹略显匆忙:“晨熙照顾他的‘小宝贝’,像个小大人。下次回来,花该开了吧?”
这一页之后,是许多、许多的空白页。
季晨熙的手指停留在那幅未完成的“系列”的最后一张画上,指尖轻轻抚过画中自己的轮廓,仿佛能感受到爸爸作画时专注的目光和笔尖的沙沙声。爸爸计划中的下一次记录,永远停留在了“下次回来”的期待里。这些空白页,像一道道无声的缺口,诉说着未尽的遗憾。
他没有哭,但胸口闷闷的,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又像缺了一块。他抱着速写本,走到书房门口。楚颜正踩在梯子上擦拭书柜顶层的灰尘。
“妈妈,”他的声音有些哑,“我找到了爸爸的画本。”
楚颜的动作顿住了。她慢慢从梯子上下来,看到儿子怀里抱着的本子,眼眶瞬间就红了。她接过本子,一页一页地翻看,泪水无声地滑落,滴在泛黄的纸页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爸爸他……总是这样,”楚颜的声音哽咽着,带着回忆的温暖,“他说相机拍得太快,画画能让他慢慢记住每一个细节,记住你小时候肉乎乎的手,记住我笑起来的皱纹……他说,要画满一整本,等你长大结婚的时候,当礼物送给你。”
季晨熙依偎在妈妈身边,看着画中那个被爸爸用线条温柔包裹着的、一点点长大的自己。他忽然明白,爸爸的爱,不仅仅在那些短暂的陪伴和电话里,更渗透在这些一笔一画、充满耐心的记录中。这些画,就像爸爸为他制作的、独一无二的“成长标本”,将流逝的时光凝固在纸上。
整个下午,母子俩没有继续打扫卫生。他们坐在地板上,背靠着书柜,一页一页地翻看那本速写本。楚颜给儿子讲述每一幅画背后的故事,有些季晨熙还记得,有些已经模糊了。笑声和泪水交织在一起,回忆的暖流冲淡了秋日的凉意。
晚上,季晨熙做了一个决定。他从自己的美术工具箱里,拿出了一本崭新的素描本和一盒爸爸以前用过的、品牌一样的铅笔。他坐在书桌前,翻开新本子的第一页,模仿着爸爸的笔触,开始笨拙地画起来。他画的是今天下午的场景:妈妈和自己坐在地板上,一起看爸爸的画本,旁边散落着几张画页。他的线条还很稚嫩,比例也不够准确,但他画得很认真,很用力。
在画的下面,他工工整整地写道: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看爸爸的画册。】_
**【爸爸画了我从小到大的样子,画了妈妈,画了我们家。】
**【爸爸说,要画满一本,送我当礼物。】
**【可是,本子后面还有好多空白的纸。】
【爸爸的画,停在了“下次回来”……】
写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然后,用更坚定的笔迹,继续写道:
**【我要把后面的空白页,慢慢画满。】_
**【画妈妈做饭,画我上学,画我们家新的样子。】
**【虽然我画得没有爸爸好,但我会很认真很认真地画。】
**【等画满了,爸爸在天上翻看的时候,就知道,我和妈妈,一直好好生活着。】
【这本画册,爸爸开了头,我会接着画下去。】
从此,那本未完成的父爱画册,有了新的续写者。季晨熙用他稚嫩的笔触,接过父亲留下的铅笔,将思念与成长,一笔一画,继续描绘在那些空白页上。每一幅画,都是对过去的缅怀,也是对未来的承诺。秋夜渐深,台灯下,男孩伏案作画的侧影,与记忆中父亲的身影悄然重叠,完成了一场关于爱与记忆的、无声的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