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最后一周,校园里的气氛悄然变化。蝉鸣依旧聒噪,阳光依旧炽烈,但一种无形的、略带紧张感的专注,开始弥漫在教室的空气中。黑板一角用彩色粉笔醒目地写着“期末冲刺!”和“距期末考试还有x天”的倒计时。课间追逐打闹的身影少了,更多孩子趴在课桌上争分夺秒地默写词语或验算习题。
季晨熙敏感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他书包里的练习卷子变厚了,老师讲课的语速似乎也加快了些,强调着“系统复习”和“查漏补缺”。周二下午的班会课,班主任李老师没有讲大道理,而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蓄水池示意图。
“同学们,”李老师用粉笔点着图画,“学习就像往这个池子里注水。平时我们每认真听一节课,每完成一次作业,每弄懂一个知识点,就是往里面加入一滴水。一天天,一周周,水越积越多。现在,快到期末了,就像池水快要满了,我们要做的,不是急着一下子把水用掉,而是把水龙头再拧紧一点,更专注、更仔细地让最后的水流稳稳地注入,让水池蓄满最清澈、最有力量的水,到时候才能顺利通过‘检测’的闸门,灌溉出好成绩。”
这个关于“蓄力”的比喻,深深地印在了季晨熙的脑海里。晚上回家,他主动把自己的复习计划拿给楚颜看。那是在一张草稿纸上画的简易表格,列着一周内每天要复习的科目和重点内容,字迹工整,条理清晰。
“妈妈,你看,这是我的‘蓄水计划’。”他指着表格,小脸认真,“李老师说,最后几天要稳稳地加油,不能慌。”
楚颜仔细看着,心中欣慰又柔软。她发现儿子在“数学”科目旁边,特意画了一个小水滴,标注着“爸爸教的巧算法”;在“语文”的“词语积累”栏里,写着“和妈妈一起玩成语接龙”。他将复习与对父母的思念和信赖,悄无声息地融合在了一起。
复习的日子是安静的。台灯下,季晨熙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小眉头时而紧蹙,时而舒展。他不再像以前那样遇到难题就立刻求助,而是习惯性地先独立思考,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真正卡住时,才会喊:“妈妈,这个题目的意思我有点转不过弯来。” 楚颜则会放下手中的事,坐到他身边,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一步步分析条件,找到关键。这个过程,有时比嬉戏玩耍更需要耐心,但母子俩都沉浸在这种安静的、共同“蓄力”的氛围中。
一天晚上,复习间隙,季晨熙忽然放下笔,对楚颜说:“妈妈,爸爸现在……是不是也在‘蓄力’?”
楚颜微微一怔,随即温柔地回应:“为什么这么想呢,宝贝?”
“就像我的池子要蓄水考试,爸爸的‘静默期’,是不是也在为一个很重要的‘大任务’积蓄力量?不能被打扰,要非常非常专注,就像我复习时不能分心一样。”他的眼睛在台灯下亮晶晶的,充满了认真的推测。
楚颜心中一震,用力点点头:“宝贝,你这个想法太棒了。是的,爸爸一定是在进行一项需要极度专注和保密的重要工作。他的‘静默’,就是为了积蓄所有的精神和力量,确保任务万无一失。就像你为了考出好成绩而专心复习一样,爸爸的‘复习’是为了完成更重大的使命。”
这个认知,让季晨熙对爸爸的“静默”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敬意和理解。它不再是空泛的等待,而是一种庄严的、积极的准备过程。他甚至觉得,自己和爸爸在某种程度上是“同步”的——都在各自的轨道上,为了一个目标,进行着最后的冲刺和蓄力。
期末考试那天早晨,楚颜给儿子准备了象征“满分”的油条和鸡蛋早餐。送他到校门口时,没有过多叮嘱,只是轻轻抱了抱他,替他整理了一下红领巾,说:“宝贝,就像平时做练习一样,仔细读题,认真检查。妈妈相信你积蓄的力量。”季晨熙用力点头,转身走进校园的背影,带着一种小小的、却异常坚定的沉稳。
两天后,成绩单发下来。季晨熙的名字后面,跟着一连串令人欣喜的“优”和“优星”。尤其是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得到了老师的特别表扬。他把成绩单郑重地递给楚颜时,小脸上洋溢着努力后收获的满足光彩。
“妈妈,我的‘水池’蓄满水了!”他兴奋地说。
楚颜接过成绩单,看着那些优异的成绩和老师鼓励的评语,眼眶微微发热。她蹲下身,紧紧抱住儿子:“宝贝,你真棒!这是你自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成果,爸爸知道了,不知道有多骄傲!”
晚上,季晨熙在成长记录本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几乎要满出来的蓄水池,水面上波光粼粼。水池的入口,画着代表“认真听课”、“完成作业”、“复习巩固”的小水滴正不断流入。在水池下方,闸门开启,清澈的水流涌出,浇灌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挂着“优”字果实的幼苗。在画的旁边,他写道:
**【期末考试,我取得了好成绩!】_
**【李老师说这是平时“蓄力”的结果。】
**【我想,爸爸的“静默期”,也是在为重要任务“蓄力”。】
**【我们都在自己的“水池”里,努力积累力量。】
**【我的力量是知识,爸爸的力量是坚守和勇敢。】
**【蓄力的时候很安静,但是为了更好的爆发。】
【爸爸,我完成了我的小任务,你也要顺利完成你的大任务!】
【我们一起加油!】
这一章,通过期末复习的“蓄力”概念,巧妙地将季晨熙的成长与爸爸的“静默期”使命联系起来,赋予了“等待”以共同奋斗、积极准备的深刻内涵。孩子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进步,更在情感认知上完成了一次重要的飞跃,理解了沉默背后所蕴含的磅礴力量。那枚“平安方向牌”贴在胸口,仿佛也浸染了这份蓄力待发的沉静与坚定,指向着必将到来的、充满喜悦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