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福长安的意思传达给那些犹豫的白莲教教众后,他们大多都选择归家,这让王三槐恨铁不成钢。
放着朝廷介绍的铁饭碗不要,偏要回村里去地里刨食。算了,既然他们执意如此,再如何劝只会闹得双方都不愉快。
这条路是他们自己选的,将来不管他们如何求自己,也不会再心软了,人总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这次朝廷能宽恕他们的罪过,就已经是皇恩浩荡了。
……
与此同时,另一边,圆明园。
今日圆明园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回京之后,先去了一趟皇宫,之后才返回圆明园拜见嘉庆皇帝。
勤政亲贤殿
“去拜见过母后了”?
得知永璘回到京城,人先去皇宫的时候,嘉庆帝就知道他去了延禧宫。
他们的母后令皇贵妃(死后被追封为孝仪纯皇后)生前一直居住在延禧宫,后来去世后,乾隆皇帝将宫殿空置了下来,时常会过去缅怀一下,他们兄弟两人也同样如此。
“是啊,皇兄,臣弟刚从皇宫过来。这大热天的,可热死我了”。
说着,庆郡王永璘端起嘉庆帝前面的茶杯便一饮而尽,完全不管这是嘉庆帝的御用茶盏。
“你啊你,总是那么毛毛躁躁。自从上次皇阿玛龙御归天后,你也就在京城待了一个月,之后又不知道去哪里游玩了?要不是朕派人找寻你,你是不是不打算回京了”?
永璘是乾隆皇帝最小的儿子,幼年曾为乾隆所钟爱并随同南巡。
但因不喜读书,资质平平,乾隆仅封其为贝勒。乾隆晚期的时候,众多皇子觊觎皇位,永璘却对权力毫无兴趣。
他曾私底下找嘉庆皇帝,只求日后嘉庆登基,能将和珅宅第赐其居住。
因为他一直知道自己皇兄与和珅之间的过节,皇兄亲政后,一定会将和珅拿下大狱,至少也是个抄家流放。
“还不是您食言,答应臣弟的话没有做到”。
庆郡王闻言小声嘀咕,皇阿玛去世后,他满怀期待地等着皇兄处置和珅,然后将他的府邸赐予自己。
可左等右等,和珅倒是被撤职了,但是抄家流放的消息却一直等不到。
后来他一打听,才知道皇兄根本没有将和珅抄家流放的打算。郁闷之下,庆郡王永璘便离开京城出去游玩,来个眼不见为静。
“你在嘀咕什么呢?朕都听不清”。
嘉庆帝训斥完永璘后,转身一看,发现他居然还有心思神游天外,不由地拿着扇子敲了一下他的头。
“额,没什么!皇兄,话说这圆明园不愧是避暑佳地,臣弟刚走进来,身上的热气都舒缓了不少”。
说话间,赵德禄连忙吩咐太监宫女重新沏了一杯茶给嘉庆帝。至于之前的茶盏,大概率要被丢弃在储藏间吃灰了。
“那当然!不然你以为皇兄我为何要来这里避暑。不过你这次回京就别乱跑了,在朕身边好好待着,为你皇兄我也分一分忧”。
嘉庆帝伸手阻拦了太监的动作,这茶盏虽说是御用的,也是自己私人的。但不过是亲兄弟用了一次而已,没必要因此就锁在储藏间吃灰,他没那么讲究。
“千万别!皇兄,您还是饶了我吧?臣弟是什么脾性,别人不知道,您还能不知道?让我参与朝政?还不如杀了臣弟来的痛快”!
正说着,庆郡王永璘便一阵剧烈咳嗽。
“来人!快传御医”!
说话间,永璘通红的脸庞让嘉庆帝担忧不已,将刚沏好的茶水递到他面前喝下。
“算了,皇兄。都是老毛病,臣弟已经习惯了”。
说来,他这病自打娘胎里就带来的。他们母后令皇贵妃魏佳氏怀永璘的时候,曾得过一场大病,之后身体一直不好。
太医劝令皇贵妃舍弃这个胎儿,可她自己早年间怀孕,已经连续夭折两个孩子,不想再失去这个来之不易的孩子,因此坚持要生下来。
最后庆郡王永璘虽被生了下来,可也带了一身的病,不能像正常旗人那样骑马驰骋,弯弓拉箭。
至于令皇贵妃魏佳氏也因为坚持生下庆郡王永璘,产后没过几年便生病离世了。
令皇贵妃魏佳氏的去世让永璘自责不已,他将这一切都归咎于自己,心里的心病一直伴随着他。
这皇宫对他来说就是伤心愧疚之地,因此他很少进宫,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游玩。
“说什么呢?不要讳疾忌医,举天之下,朕可只有你一个亲兄弟了”。
成亲王永瑆和十公主虽然也是他的亲兄弟,可那毕竟是同父异母,没有他们两个更亲。
一刻钟后,汪太医急匆匆跟着赵德禄来到勤政亲贤殿。
“微臣汪必昌参见皇上”。
“快快免礼,过来看看庆郡王身体如何了”?
……
“回皇上的话,庆郡王这是旧病复发了,待微臣开一服药方,吃下去之后就可以缓解了”。
从乾隆五十年开始,汪必昌就是庆郡王永璘的主治医师,因此对他的病情那是了如指掌。
“有没有办法根治”?
嘉庆帝依稀记得史书记载,庆郡王与嘉庆皇帝是同一年去世,都是嘉庆二十五年。
一想到他还要遭受二十年的病痛折磨,嘉庆帝就心疼不已。
狗屁的天命,不但他自己不能只活这二十年,自己的弟弟也要随他一般长命百岁,健康如常。
“这…,回皇上的话,庆郡王的病臣只能慢慢调理。以微臣现在的医术,还没有办法彻底根治”。
庆郡王从娘胎里带出来的病,属于先天不足,也算是疑难杂症了,就连他精通医术,也无法彻底根治,只能通过昂贵的药物缓解疼痛和病情。
“好,你退下吧”。
……
待汪必昌离开大殿后,嘉庆帝握着庆郡王的手轻声说道:“小十七,母后的去世与你没有关系,你不要再沉寂在过去出不来了,这只会加剧你的病情”。
其实令皇贵妃去世还有个原因,那就是七妹年仅20岁便英年早逝。她得知这个消息后便一蹶不振,一个月不到便阖然长逝。
“皇兄,您不要再劝了,臣弟都知道。如果没有什么事,臣弟就去九洲清晏拜见皇嫂了”。
“去吧,在你离京的这些时日,朕与你的皇嫂时常挂念着你呢”。
婉清作为他的贤妻良母,不管是对待前朝还是后宫,亦或是他自己以及身边的兄弟姐妹,她都做的十分称职。
如今后宫和睦,他能在前朝安心处理政务,这一切都要感谢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