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月亮还圆滚滚地挂在天边,年味儿还没散尽,王龙飞和李强就已经脱掉了臃肿的棉袄,换上了干活穿的旧外套,一头扎进了地里。
开春的蓝图已经画好,钱也撒了出去,剩下的,就是拼死拼活地把纸上的东西,一寸寸挪到地里。
第一仗果然是育苗。老大棚东头被彻底清空,深翻、消毒、起垄…铺上了新买的育苗基质。催芽室里,新添的加温线和温控器日夜工作,保持恒温恒湿。黄瓜、番茄、辣椒的种子,经过精心筛选和消毒,一粒粒点进育苗盘里,像播种下无数个微小的希望。
李强几乎住在了育苗棚里,每天盯着温度湿度,记录发芽情况,像照顾婴儿一样小心翼翼。王龙飞则忙着联系买家,提前预售菜苗,收定金,锁定订单,回笼资金。
“飞哥!黄瓜苗出齐了!绿油油一片!”李强兴奋地冲进屋里,手上还沾着泥。
“好!”王龙飞头也不抬,对着手机计算器按得飞快,“镇上的老张要五百棵番茄苗,定金收了。村西头合作社要两千棵辣椒苗,量大,价压得低,接不接?”
“接!”李强一咬牙,“薄利多销!赶紧把基质和加温线的钱赚回来!”
第二仗,新大棚的建设也紧锣密鼓地开始了。镇上的工程队开着拖拉机和小吊车进了村,打破了冬日的宁静。地基开挖,钢架吊装,覆膜…工地上机器轰鸣,尘土飞扬。王龙飞每天泡在工地上,盯着进度,检查质量,和工头掰扯每一个细节,生怕钱花冤枉了。
“这钢架厚度够不?焊点牢不牢?防风测试做了没?”他围着刚立起来的钢架,敲敲打打,问题一个接一个。
工头老刘被他问得头皮发麻:“飞老板!你放心!俺老刘干活,童叟无欺!这棚,八级风都刮不跑!”
第三仗,套种也没落下。村南头的坡地已经租了下来,清理杂草,简单翻耕。沙棘园和准备种枣树的空地上,王龙飞带着几个临时工,撒下了荠菜和马齿苋的种子。地薄,没指望大丰收,能收回种子钱和人工费就行。
“这能长出啥?”一个帮忙的大爷嘟囔,“瞎忙活…”
“瞎忙活也得忙!”王龙飞抹把汗,“地不能闲,人不能闲。有点算点。”
资金像开了闸的水,哗哗地往外流。工程款按进度支付,采购款一笔笔划出去,人工费日结月结…账本上的支出栏数字飞速膨胀,收入栏却只有预售苗的一点定金和零星的野菜订单,显得杯水车薪。
李强每晚对着账本发愁:“飞哥…钱…下得也太快了!工程才一半,预留款就下去一大半了!苗子还得长一阵才能卖钱呢!心里…慌啊!”
王龙飞心里也绷着根弦,但面上不能露:“慌啥?预算之内。苗子再有两周就能出圃,那笔钱能回来。工程款卡着点付,不耽误事。野菜…下个月就能见收成。资金链…断不了。”
话虽这么说,他每晚还是把资金周转表算了又算,确保每一笔钱都在计划内流动,不敢有丝毫差错。
视频更新变得简短,镜头里永远是忙碌的身影:育苗棚里的嫩绿、工地上的钢架、坡地上的播种…背景音是机器的轰鸣和急促的喘息。
标题透着疲惫和干劲:《开春三线作战!育苗、建棚、套种!钱如流水,但愿值得!》
老客户们纷纷打气:
“博主加油!新大棚看着就霸气!”
“苗子给我留点!我家大棚等着呢!”
“野菜预定!支持博主!”
“钱花在刀刃上!值得!”
“注意身体啊!别累垮了!”
“黄土坡老农”发来语音,带着赞许:“娃们干得扎实!春争日,夏争时,农事不等人。育苗是根本,建棚是百年大计,套种是精明算计。资金周转是命脉,切记细水长流,莫断流。”
希望,有时不是田园牧歌的闲适,而是开春泥土里的挥汗如雨,是预算表上的精打细算,是多重压力下的咬牙坚持。它藏在每一个破土而出的嫩芽里,每一根拔地而起的钢架里,每一笔谨慎支出的款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