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加工试水的成功,像在黑暗的隧道里点亮了一盏小灯,让王龙飞和李强看到了消化鲜枣产能、延长盈利周期的希望。但这点微光,还不足以照亮整个庞大的枣山。
预冷机和分选仪日夜不停地吞吐,将收购来的海量鲜枣按品级分流。特级枣和优级枣作为鲜食主力,通过网店和极兔快递,源源不断发往全国各地。但剩下的“普通”和“次品”枣,数量依然庞大,堆在库房里,像一座甜蜜的定时炸弹,每天都在产生仓储成本和品质风险。
蜜枣、枣干、枣酱的生产,还停留在小作坊式的手工阶段,效率低,产量有限,根本吞不下这么多原料。
“必须扩大加工产能!”王龙飞看着库房堆积如山的次级枣,眉头紧锁,“不然,这些枣子烂在库里,比扔在地里损失还大!”
“可…钱呢?”李强哭丧着脸,“买预冷机分选仪已经把贷款额度快用完了!再买自动化去核机、切片机、熬煮罐…咱哪掏得起啊!”
“土法上马!逐步升级!”王龙飞咬牙,“先解决最费人工的环节!”
他们盯上了最耗时的去核工序。手工去核效率极低,还容易损伤果肉。王龙飞在网上搜罗了半天,找到一种手摇式的简易红枣去核器,结构简单,价格不贵。他立刻下单买了十台。
设备到货,简陋得像个大号订书机。需要手动将枣子对准孔位,摇动手柄,钢针压下,将枣核顶出。效率比纯手剥快不了多少,但好处是不伤枣肉,果形完整。
“先凑合用!”王龙飞组织了几个手巧的大娘,专门成立一个“去核小组”,工钱按量计酬。大娘们很快上手,咔哒咔哒的声音响彻磨坊一角,去核效率总算提上来一些。
切片和熬煮暂时没法机械化,只能靠人海战术。王龙飞又雇了几个临时工,三班倒,土灶大锅日夜不熄,烘干机全力运转。整个磨坊里热气腾腾,枣香弥漫,像个繁忙的手工作坊。
产量终于勉强跟上了原料的涌入。蜜枣、枣干、枣酱的链接在网店从“限量预售”改成了“现货发售”,销量稳步上升。虽然利润不如鲜食枣暴利,但细水长流,稳定回血,关键是把原本要浪费的次级原料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飞哥!”李强看着深加工产品逐渐增长的销售额,稍微松了口气,“总算…没白忙活!烂枣变钱了!”
王龙飞却没他那么乐观。他算了一笔细账:深加工环节的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土法生产能耗高效率低,整体利润率其实很薄。仅仅是解决了“不烂在库里”的问题,远没到“赚大钱”的地步。
“得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他翻看着网店后台的客户评论和搜索数据,“光靠蜜枣、枣干,竞争太激烈,溢价空间小。”
他注意到,不少客户在问有没有“枣夹核桃”、“枣仁糕”、“枣汁”之类的产品。一些注重养生的大客户,还询问有没有“冻干枣片”、“枣粉”等更高级的形态。
“枣夹核桃…”王龙飞若有所思,“咱本地…也产核桃吧?刘婶家后山好像就有几棵老核桃树?”
李强眼睛一亮:“对啊!核桃便宜的时候也没人要!咱要是能自己生产核桃仁,夹进枣里,价格能翻好几倍!”
“还有枣汁…”王龙飞继续道,“咱有榨汁机,试做点原浆枣汁,不添加的那种,走高端路线。”
说干就干。两人立刻分头行动。李强跑去打听本地核桃的行情和货源,王龙飞则带着剩下的沙棘原浆设备,试着榨取红枣原浆,调试配方,做无菌灌装试验。
枣夹核桃的试制品很快做了出来。精选去核的蜜枣,夹入烘烤过的本地核桃仁,口感丰富,营养搭配,卖相也好。红枣原浆则经过多次调试,解决了沉淀和风味问题,口感醇厚枣香浓郁。
新品小批量上架试水,定价直接瞄准中高端市场。市场反响出奇地好,尤其是枣夹核桃,几乎上架就空。红枣原浆也吸引了一批注重健康的客户。
“有门!”李强看着嗖嗖增长的订单,兴奋不已,“飞哥!这路子对了!咱得扩大核桃来源!枣汁也得增产!”
希望,有时不是一条道走到黑,而是不断延伸的产业链。它藏在废弃资源的重新发现里,藏在客户需求的敏锐捕捉里,藏在一次次对产品价值的深度挖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