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亮透,王龙飞和李强就摸黑起来了。今天是个大日子——新垦的三亩地,头一回下种。
空气里带着破晓前的清冷,泥土却已经透出白天积蓄的微温。两人扛着种子袋、肥料桶和一应家伙什,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地头。黄豆兴奋地跑在前面,在松软的新土上留下一串梅花印。
“按昨晚说好的来。”王龙飞放下东西,语气沉稳,眼里却闪着光,“东头半亩,试种水果玉米,隔离带留足。中间一亩半,种耐旱的土豆和洋葱,保本。西头一亩,种豆角、茄子、辣椒,家常菜,周转快。”
李强搓着手,哈出白气:“放心吧飞哥,种子我都分装好了,标记清楚着呢!”
第一颗种子,是王龙飞亲手下的。他在划好的浅沟前蹲下,捏起一粒包衣玉米种子,金黄饱满,像颗微缩的太阳。他仔细地将它按进湿润的泥土里,深度、间距,都严格按照“黄土坡老农”的指点。覆上薄土,轻轻压实,像完成一个郑重的仪式。
李强学着他的样子,在另一条垄沟开始点种土豆块茎,动作略显生疏,但极其认真。
太阳慢慢爬上山头,阳光洒在田野上,将两人弯腰劳作的身影拉得长长的。空气中弥漫着新鲜泥土和种子本身淡淡的、属于生命的干燥气味。
没有机器轰鸣,只有锄头开沟的沙沙声,种子落入泥土的细微声响,以及两人偶尔的低语:
“飞哥,这玉米株距够不够?”
“再宽一拳。这东西窜起来占地方。”
“这土豆芽眼朝上没错吧?”
“嗯,轻点按,别碰伤了芽。”
黄豆安静地趴在田埂上,歪头看着。
过程缓慢却充满希望。每一粒种子埋下,就像埋下了一个具体的期待。王龙飞看着这片浸润了汗水的土地逐渐被种子填满,心里有种难以言喻的充实感。
大棚里的活也没耽误。下午,两人又钻回闷热的大棚。番茄黄瓜需要及时采收、打包、发货。新育的苗床需要间苗、浇水。那些试种的冰草、芝麻菜和迷你胡萝卜,更是需要小心翼翼伺候,记录生长情况。
李强负责打包和客服的活儿越来越熟练,甚至开始琢磨着用手机拍点短视频,记录播种和采收的片段,虽然画面晃动,解说也磕巴,但胜在真实,网友反响不错。
傍晚,所有的种子都下了地。两人站在地头,看着这片不再空旷、仿佛孕育着无限可能的土地,都没说话,只是静静地望着。夕阳给新覆的土垄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
“总算…种下去了。”李强长舒一口气,声音里带着疲惫和满足。
“嗯。”王龙飞应了一声,弯腰抓起一把湿润的泥土,在手里捻了捻,“接下来,就看老天的脸色,和咱的伺候了。”
晚上,王龙飞把今天下种的片段和李强拍的大棚日常剪辑在一起。视频里,有种子特写,有弯腰劳作的背影,有绿意盎然的大棚,也有打包发货的忙碌。
标题:《新地第一颗种子已下!春耕正式开始!》
评论区一如既往地热闹:
“仪式感拉满!第一颗种子!”
“期待丰收!”
“新伙计镜头感不错啊!哈哈!”
“博主注意休息,看着都累!”
“坐等玉米成熟!”
“黄土坡老农”留言:“种子下得好,只是第一步。苗期管理是关键,尤其玉米出苗水要灌足,但别涝。土豆注意后期培土。”
王龙飞把手机递给瘫在炕上的李强:“看看,大家都给你鼓劲呢。”
李强看着那些温暖的评论,嘿嘿傻笑,一天的疲惫似乎减轻了不少。
夜渐深。王龙飞没有立刻睡下,而是拿着手电,又去大棚和新地转了一圈。手电光柱下,新覆的土垄静谧无声,但他仿佛能听到种子在黑暗中吸水、膨胀、准备破壳而出的细微声响。大棚里,蔬菜在夜间安静呼吸,生长。
他回到屋里,在炕桌上记下今天的播种记录和明天的浇水计划。灯光下,他的侧脸专注而平静。
李强已经发出了轻微的鼾声。
王龙飞吹拉了了灯,躺下来。黑暗中,他听着窗外隐约的风声和李强的鼾声,心里计算着水源、肥料、可能出现的病虫害…
担子很重,但脚下的路,越来越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