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微亮,寒气尚未散尽,王龙飞和李强已经扛着铁锹和镐头站在了新租的三亩地头。合同签了,钱也付了,地实实在在地摆在了眼前,荒了一冬,枯草萋萋,土块板结。
“开干吧。”王龙飞啐了口唾沫在手心,搓了搓,握紧了镐柄。
李强学着他的样子,脸上带着初生牛犊的兴奋和一丝对体力活的敬畏。
第一镐下去,震得虎口发麻。冻土虽已化开表层,但底下依旧坚硬,带着冰碴儿的凉气。这不是之前用旋耕机深耕过的熟地,是实打实撂荒了一阵的“生”地,得用人力一寸寸啃下来。
没有多余的废话,只有镐头啃进泥土的闷响和铁锹翻起土块的摩擦声。黄豆在地埂上追着被惊起的虫豸,偶尔对着翻出的蚯蚓吠叫两声。
进度比想象中慢。一上午过去,两人累得汗流浃背,手掌磨得通红,也才勉强开垦出不大的一片。李强喘着粗气,扶着铁锹直腰:“飞哥…这…这也太费劲了…要不,咱再想想办法租个小拖拉机?”
王龙飞抹了把额头的汗,看着那片硬地,摇摇头:“钱得省着花。拖拉机一趟下去,够买多少种子肥料了。慢就慢点,咱俩轮着来,一天啃一点,总能啃完。”
中午回去吃饭,馒头就咸菜,两人都吃得格外香。下午接着干,动作慢了些,但没停。
晚上,王龙飞更新视频。镜头里是两人狼狈刨地的身影,翻出的生土特写,以及磨出水泡的手掌。标题:《新地开荒,人力硬啃,进度缓慢但踏实》。
网友们的鼓励如期而至:
“看着就累!博主加油!”
“这才是真实的农业,不是摆拍!”
“手心疼吧?戴手套啊!”
“坚持!地翻好了种啥都行!”
“黄土坡老农”留言:“生土头年肥要足。自家沤的粪肥多上点,别舍不得。深翻晒垡,杀虫灭菌。”
王龙飞把手机递给龇牙咧嘴挑水泡的李强看。李强看着评论,咧咧嘴:“这老爷子…说话在理。粪肥咱有的是,明天多拉几车!”
接下来的日子,节奏固定而艰苦。上午雷打不动去啃那三亩生荒地,下午回大棚料理那些娇贵的苗子和蔬菜,傍晚打包发货,晚上算账互动。
李强很快显露出他“脑子活”的一面。打包发货、跟快递扯皮、回复网友刁钻问题这些杂事,他接手后效率明显提高,甚至琢磨出更省材料的包装方法。但地里的重活,他确实生疏,效率不高,但肯学,也不叫苦。
王龙飞则把主要精力放在地里和大棚的技术活上。育苗、控温、施肥、防病…他一丝不苟,像照顾孩子一样。对新地的开垦,他有着近乎固执的耐心,坚持不用机器,非要一镐一锹地把地整明白,说这样才“接地气”,才知道地的脾气。
两人偶尔也有争执。李强觉得大棚里可以多种点高价特色菜,王龙飞坚持稳扎稳打;李强想买点现成的有机肥壮地,王龙飞非要自己沤肥,说便宜还放心…但最终,大多以李强妥协告终。他渐渐明白,王龙飞的“保守”背后,是对土地最深的敬畏和对自己能力的清醒认知。
资金确实紧巴。每一分钱都掰成两半花。种子挑最必需、最抗病的买;肥料以自沤为主,辅以少量化肥;地膜只用在最关键的大棚育苗畦上…
日子在汗水和精打细算中飞快流逝。新租的三亩地,在他们一镐一锹的努力下,终于从板结荒芜变得松软平整,散发着新翻泥土的腥气。大棚里的番茄黄瓜硕果累累,新育的苗子绿油油一片,长势喜人。
这天傍晚,两人站在终于整理好的新地头,看着夕阳下这片浸润了他们汗水的土地,都没说话。
“明天,”王龙飞开口,声音带着疲惫的沙哑,却有种沉甸甸的踏实,“可以下种了。”
李强重重点头,眼里闪着光:“嗯!”
晚上,王龙飞没有剪辑新视频,而是和李强一起,就着昏黄的灯光,再次摊开那张报纸计划和新地的示意图,仔细规划每一分地种什么,行距株距多少,底肥怎么施…
灯熄了很久,两人还在炕上低声讨论着,语气里充满了对明天的期待和小心翼翼的紧张。
窗外,春风温柔,新翻的土地在月光下沉默地呼吸,准备迎接生命的种子。最忙碌、也最充满希望的春耕,就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