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年味渐浓,但“本味农庄”的核心成员却无暇顾及。鱼塘项目一旦敲定,便进入了争分夺秒的筹备阶段。时间不等人,必须赶在春汛和化冻前,完成基础改造,否则一旦冰雪消融、雨水增多,施工难度和风险将成倍增加。
清晨,天色未亮,寒风刺骨。王龙飞、李强、赵大虎,连同村支书帮忙召集的十几个本村青壮劳力,已经聚集在鱼塘边。几盏大功率的照明灯将塘埂照得雪亮,柴油发电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冬日的寂静。挖掘机、推土机等重型设备也已在昨夜陆续进场,像一头头沉默的钢铁巨兽,等待着指令。
村支书裹着军大衣,哈着白气做动员:“乡亲们!龙飞要承包这鱼塘,是给咱村找活路!大家伙儿加把劲,把活干漂亮了!工钱一天一结,绝不拖欠!”
王龙飞站在一个土堆上,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感谢各位乡亲来帮忙!咱们今天的任务就一个:清淤加固!把塘底的烂泥挖干净,把塌了的埂子修结实!活很苦,很累,但基础打不牢,以后啥都白搭!安全第一,都听技术员指挥!”
他说的技术员,是昨天刚赶到的一位年轻人,叫韩立春,是赵大虎师兄极力推荐的。小伙子二十七八岁,皮肤黝黑,身材精干,话不多,但眼神透着股专注和利索劲。他拿着图纸和测量仪,已经开始指挥挖掘机确定清淤范围和深度。
“王总,李总,”韩立春走过来,语气专业,“根据勘测,塘底淤泥平均深度超过一米,必须彻底清除,否则影响水质和溶氧。清淤的同时,同步加固塘埂,重点是迎水面的护坡和基础。我建议分两班倒,人歇机器不歇,抢工期。”
“就按你说的办!”王龙飞果断拍板。
一声令下,机器轰鸣,人声鼎沸。挖掘机的巨臂深入冰冷的塘底,挖出乌黑腥臭的淤泥,倾倒到指定的堆放点;推土机则来回碾压,加固着塘埂基础。村民们挥舞着铁锹、镐头,清理着边角机械难以触及的地方,汗水很快浸湿了内衣,又在寒风中结成了冰碴子。
李强负责协调设备和物料,嗓子都快喊哑了。赵大虎跟着韩立春,边学边干,记录着各项数据。王龙飞则像个救火队员,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冲,一会儿帮忙抬石头,一会儿查看淤泥堆放是否规范,还要时刻关注着大家的安全。
中午,张小梅和春燕、秋菊送来了热腾腾的饭菜和姜汤。大家围坐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就着寒风狼吞虎咽。虽然辛苦,但看着初具雏形的塘埂和逐渐加深的塘底,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创造的兴奋和期待。
“飞哥,这韩技术员,真有两下子!”李强扒着饭,含糊不清地说,“指挥得井井有条,比咱瞎摸强多了!”
王龙飞点点头,看向不远处正一边吃饭一边还在看图纸的韩立春,心里踏实了不少。专业的事,确实需要专业的人。
下午,工程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在清理一段老旧涵洞附近的淤泥时,发现涵洞本身已经严重破损,几乎失去了排水功能,而且影响了那段塘埂的稳定性。
“必须换掉。”韩立春检查后,语气凝重,“这个涵洞是关键排水口,不修好,雨季就是隐患。但更换涵洞需要停水作业,现在塘里虽然结冰,但冰下有水,施工难度大,而且会影响工期。”
几个村民面露难色,这冰天雪地里下水作业,可不是闹着玩的。
王龙飞走到涵洞边,看着破损的水泥结构,沉吟片刻,问道:“立春,有没有临时方案?既能保证基本排水,又不耽误整体进度?”
韩立春想了想,指着图纸:“可以在旁边先挖一条临时导流渠,把水引开,然后集中力量快速更换涵管。这样虽然增加点工作量,但能保证主干工程不停,也更安全。”
“好!就这么干!”王龙飞立刻同意,“强子,马上调一台小挖机过来挖渠!立春,你负责技术指导!乡亲们,辛苦一下,咱们加把劲,今天务必把这段硬骨头啃下来!”
临时改变方案,意味着更多的工作量和更紧张的协调。但王龙飞的果断感染了大家。没有人抱怨,立刻行动起来。挖机轰鸣,铁锹飞舞,在寒风中展开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夜幕降临时,临时导流渠挖通,破损的涵管被吊出,新的、更粗的涵管正在安装。虽然大家累得筋疲力尽,但看着顺利推进的工程,心里都充满了成就感。
王龙飞站在新加固的塘埂上,望着在灯光下泛着寒光的冰面和新开挖的黝黑塘底,心中感慨。破冰不易,筑基更难。但这第一步,总算稳稳地迈了出去。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后续的消毒、培水、投放鱼苗、日常管理,还有数不清的挑战。但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有了专业的团队,有了乡亲们的支持,他对这片冰层下即将涌动的生机,充满了信心。
他拿出手机,拍下了灯火通明的工地、忙碌的身影和初具规模的塘埂,没有配乐,只有现场的原声。他写道:
“破冰筑基,第一步。感谢寒风中奋战的每一位!相信汗水浇灌,终见活水涌流。”
这条动态,收获了前所未有的点赞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