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自庞太师倒台、新政全面推行,转眼已是三度春秋。帝国上下,在经历了一番刮骨疗毒般的阵痛与剧烈变革后,终于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的丰收之年。
红焰薯,这曾经饱受争议、被视为“异端”的红色块茎,如今已真正成为支撑帝国粮仓的擎天柱石,其带来的深远影响,如同和煦的春风,吹遍了王朝的每一个角落。
这一日,初颜公主在众多官员的陪同下,再次踏上了河曲州的土地。
这里,是她梦想起航的地方,也是红焰薯扎根天晟的第一片沃土。与数年前初来时的凋敝与绝望截然不同,如今的河曲州,放眼望去,田野里不再是单一的麦浪或豆苗,更多的是那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红焰薯藤蔓,如同绿色的海洋,在夏末的阳光下闪耀着油润的光泽。
村落之间,昔日低矮破败的土坯房大多被整齐的砖瓦房取代,村道平整,孩童嬉笑追逐,老人们在修缮一新的祠堂前悠闲地晒着太阳,脸上洋溢着安宁与满足。
那位最早接纳红焰薯、曾因旱灾濒临绝境的山坳村老村长,如今精神矍铄,穿着一身虽不华贵却干净体面的新衣,带领全村老幼,在村口敲锣打鼓地迎接初颜的到来。他激动地拉着初颜的手,声音哽咽:“殿下!您看看!您看看咱们村!家家户户粮满仓,猪满圈,娃儿们能吃饱饭,还能念书识字了!这都是托了您的福,托了这红疙瘩的福啊!”他指着村里新盖的学堂和一座由“推广社”集资兴建的小型淀粉加工坊,脸上满是自豪。
不仅仅是河曲州。
根据劝农司最新汇总的全国数据,红焰薯的种植面积已稳定占据全国耕地面积的四成以上,其总产量更是惊人,连续两年超过了传统五大谷物(稻、黍、稷、麦、菽)的总和!帝国的粮仓前所未有的充盈,各地常平仓、义仓储备充足,足以应对数年的荒歉。困扰历代王朝的饥馑问题,在这个时代,似乎终于找到了解决的钥匙。
而红焰薯带来的变化,远不止于吃饱肚子。随着“兴业富民”计划的逐步落实,由其衍生出的产业链条愈发壮大成熟。在江南,大型的官督商办淀粉工坊日夜轰鸣,产出的优质淀粉不仅供应国内,更通过海船远销海外;在北地,利用红焰薯渣滓混合谷物制作的廉价耐储存饲料,使得越冬牲畜的存活率大幅提升,皮毛肉食产量增加;
在京城,由宫廷匠作监与民间巧匠合作,终于成功从特定品种的红焰薯中提炼出了色泽金黄的糖稀,虽然产量和纯度尚不及蔗糖,却无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引得无数商贾瞩目。更不用说那遍布城乡的粉条坊、酿酒坊,以及尝试中的纺织浆料、燃料块等,无一不在创造着巨大的财富和就业。
朝廷的国库,因红焰薯相关产业的税收和之前抄没的巨额财产而变得无比充盈。皇帝得以推行更多惠及长远的政策:减免部分地区的农业税,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增加官学投入,提高边军饷银和装备水平……帝国的肌体,仿佛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展现出蒸蒸日上的盛世气象。
然而,站在这硕果盈枝的丰收景象之中,初颜公主的心境,却并非全然是喜悦与自豪。她看到的,不仅是眼前的繁华,更有繁华之下潜藏的新的脉络与挑战。
她注意到,随着红焰薯产业的规模化、商业化,财富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向少数人手中聚集——那些最早投身加工、贸易的大商号,那些掌控着销售渠道的豪商,其财富积累的速度远超寻常农户和小作坊。虽然《定民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资本的力量,似乎正在以另一种形式,悄然改变着社会的结构。
“推广社”虽然数量增多,覆盖面更广,但其发展并不平衡。在一些地方,它真正成为了农户的依靠,组织有力,收益共享;而在另一些地方,它却可能被地方能人或富户把持,徒有其表,甚至成为新的盘剥工具。如何确保这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能够更公平地惠及最广大的民众,防止新的两极分化,是她必须持续关注和引导的。
此外,红焰薯的广泛种植,也对传统的轮作制度和地方生态产生了一些影响,部分地区出现了地力消耗过大的迹象。农技操虽然一直在推广轮作、间作和科学施肥,但改变千百年的耕作习惯,非一朝一夕之功。
满目春色,硕果盈枝,固然令人欣喜。但初颜深知,守城之难,更甚于开城。如何让这盛世之基更加稳固,让这改革的航船行稳致远,是她,作为这变革的核心推动者,需要永远思考的课题。她站在河曲州那片最初试验田的高坡上,目光越过眼前丰收的景象,投向了更远、更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