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气泡(Local bubble):太阳系所在的星际空洞
1. 发现与基本特征
局部气泡(Local bubble)是银河系猎户臂内的一个巨大星际空洞,太阳系目前正位于其内部。这个结构最早由软x射线全天巡天在1970年代发现,其基本特征为:
形态:不规则且多孔的泡沫状结构,横跨数百光年
主要成分:高度电离的百万度等离子体(密度≈0.001 atom\/cm3)
边界:被相对较冷的分子云和中性氢气体(hI)包围
x射线辐射:0.1-1.5 keV波段显着增强(比星际介质背景高3-5倍)
近年来的三维构建显示,这个结构更像是由多个相互连接而成的复杂网络,而太阳系正处于至少两个大泡的交界区域。
2. 物理性质解析
2.1 等离子体特性
温度:约10? K(比太阳日冕还热)
电离状态:o VI(氧五价离子)占主导
压力平衡:热压力≈2x10?12 dyn\/cm2,与周围云层相当
元素丰度:铁、镁等a元素超太阳值2-3倍,暗示超新星起源
2.2 空间范围争议
不同观测手段给出不同尺度:
x射线成像:直径约300光年
星际偏振测量:尘埃边界延伸达500光年
钠d线吸收:指示部分区域仅延伸50光年
这种差异源于气泡的非均匀性——某些方向上壁较薄(如银极方向),而在分子云密布区域(如天蝎-半人马方向)则形成明确边界。
3. 形成机制与能量来源
当前理论认为这是多颗超新星连锁爆发的结果,证据包括:
年轻恒星遗迹:约1400万年前天蝎-半人马ob协会内曾有20-30颗大质量恒星死亡
放射性同位素:太平洋地壳中富集1??Fe(半衰期2.6百万年),与理论时间相符
运动学痕迹:局地星际云(LIc)的径向速度与爆发模型预测一致
模拟显示需要15-20次超新星在约1000万年内相继爆发,才能产生现有结构。这些爆炸不仅清扫出空洞,还将大量重元素注入气泡内。
4. 边界云层的复杂结构
气泡表面不是光滑壳层,而是被星际物质的渗漏结构:
着名的:允许船帆座残骸的高能粒子流入(如Geminga脉冲星)
突出特征:
天蝎-半人马分子云复合体(南边界)
英仙臂分子云(北边界)
G云复合体(前方200光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LIc(局地星际云)——这个尺度约30光年的部分电离云,太阳系正以23 km\/s速度穿行其中,预计将在未来3000年内完全离开。
5. 太阳系穿越的时空历史
根据太阳运动轨迹与气泡演化模型:
进入时间:约500万年前从下方穿入
当前位置:距离几何中心约70光年(偏向银南极)
穿越速度:约7-10 km\/s(相对气泡框架)
这一过程显着影响了太阳系的宇宙线环境——当太阳穿过致密云层时,银河宇宙线通量可下降50%,反之在空洞内部则会增强。
6. 局部气泡的科学意义
6.1 星际介质动力学实验室
研究湍流与磁场耦合:气泡壁的磁场强度≈3 μG,影响星际物质分布
能量传输过程:超新星残余能量如何加热并维持空洞
宇宙射线调制:太阳调制效应与局部ISm特性的关联
6.2 生命演化的潜在影响
地球生命史中几个关键期可能与之相关:
上新世变暖事件(300万年前):太阳穿过壳层时的宇宙线变化
生物大灭绝:某些事件与超新星爆发时间可疑重合
人类进化:智人出现时期正处于相对平静的泡内环境
7. 现代观测技术突破
7.1 x射线光谱学
eRoSItA卫星:绘制0.2-10 keV能谱图,揭示温度分层
xmm-Newton:发现o VII吸收线(证实百万度气体)
7.2 三维尘埃映射
盖亚卫星:结合恒星消光数据重建500 pc内尘埃分布
远红外成像:赫歇尔望远镜揭示壳层纤维状结构
7.3 星际磁场测量
IbEx探测器:通过中性原子流推断边界磁场方向
偏振巡天:planck数据给出大尺度磁场拓扑
8. 未解决的核心问题
1. 如何维持高温? 现有模型无法解释持续数百万年的能量平衡
2. 内部气体的团块化机制? 检测到的1-10 pc尺度密度涨落
3. 与邻近气泡(Loop I)的相互作用? 交界处的复杂流体动力学
4. 太阳系穿越史的重建误差? 需要更精确的恒星运动学数据
---
结语:我们宇宙邻域的特异性
局部气泡作为银河系中最被细致研究的星际结构之一,不仅重新定义了太阳系附近环境的概念,更揭示了恒星生死如何塑造星际介质的宏大图景。这个直径数百光年的宇宙空腔,其边界可能正是太阳系与其他恒星系统的化学隔离墙。随着下一代x射线望远镜(如Athena)和星际探测器(如ImAp)的投入使用,这个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星际空泡终将展现更多深层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