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章 烟火里的精怪
陈地的秋阳,总带着几分陈年老酒的醇厚。三百年后的某个午后,一个戴圆框眼镜的读书人蹲在稻花村的晒谷场上,拿毛笔在小本子上沙沙记着什么。他面前摆着半块粗陶碗,碗里泡着新收的野菊花,黄澄澄的,像撒了把碎金。
老伯,读书人抬起头,朝蹲在石磨旁编草鞋的老人笑,您可知晓,三百年前咱这稻花村,出过个能引动赤龙的?
老人停下手里的活计,眯眼望了望远处层层叠叠的梯田。秋风掀起他泛白的蓝布衫,露出小腿上深褐色的老茧——那是年轻时跟着禾生爹修渠留下的印记。龙种?他咧嘴笑了笑,露出豁了口的牙,我阿爷说,那娃子生下来跟咱庄稼人没两样,哭起来嗓子哑得像破锣,尿片子还得用稻草接着。
读书人笔尖一顿,追问道:可传说他三岁摔泥坑,五岁被猪拱,十二岁能带着人找泉水......
老人把草鞋往脚上一套,站起身拍了拍裤腿的泥,那娃子就是个泥腿子精!我阿爷跟我说,那年大旱,他爹铁柱拄着拐棍,他揣着窝头,俩人在北坡的荆棘丛里滚了三天三夜。那荆棘扎得后背血糊糊的,他也不吭声,就咬着牙扒拉草找水。后来泉眼找到了,他举着锄头带头挖渠,手心的血把锄头柄都染红了,还咧着嘴跟大伙儿喊快!再快些!
读书人听得入神,笔尖在纸上洇开个墨点。那后来呢?他真成了神仙?
老人指了指村头那座青瓦白墙的祠堂,门楣上禾生堂三个大字被日头晒得发亮:成了啥神仙?成咱稻花村的活地脉!他教咱沤肥,教咱垒梯田,教咱辨识草药。你瞧这满田的稻子,颗颗饱满得能压断腰——那就是他给咱留下的。
读书人合上小本子,忽然注意到晒谷场边的老槐树下,有个扎羊角辫的小丫头正踮着脚,往石缝里塞野豌豆种子。她娘提着竹篮站在旁边笑:阿囡,那石缝里长不出东西的。
能长!小丫头仰着脸,眼睛亮得像星子,我阿爹说,禾生爷爷当年就在石缝里种出过野菊。只要肯弯腰,土里总能长出希望。
老人和读书人都笑了。风掠过稻田,掀起层层金浪,送来阵阵清甜的稻香。远处传来打谷机的轰鸣,夹杂着孩子们追逐嬉闹的笑声,像一首永不停歇的歌谣,在田野间回荡。
后人在《陈地异闻录》里记下这样一段:
稻花村有奇人,名禾生。非龙非凤,乃泥里生、雨里长的庄稼汉。其初,乡人传其为赤龙遗种,然观其行止,不过俯身垦荒、抬首教民。十二岁导泉,二十岁兴农,三十年间,荒坡变粮仓,穷村成乐土。
或问其故,村老笑言:哪有啥龙种?不过是他肯把脊梁弯成犁,把汗水熬成肥,把心焐热了,土便生香,日子便甜。
所谓祥瑞,原是凡人用脚底板丈量出来的;所谓奇迹,不过是人心攒着热气,一代一代,焐热了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