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的年味早早就漫开了 —— 张大爷家的门楣上挂了红灯笼,李婶在院门口晒腊肉,连杂货店的玻璃柜里都摆上了裹着金纸的糖块。晓雅书屋的玻璃窗上,贴着她剪了三天的窗花:三只手拉手的小人,头顶飘着歪歪扭扭的 “家” 字,沈浩正踩着凳子,帮林父把烫金的对联往门框上贴,目光却总忍不住往胡同口瞟 —— 苏晴今天从北京回来,算着火车到站的时间,该到了。
“沈浩哥,你说苏晴姐会不会带北京的糖炒栗子呀?” 晓雅攥着个绣着小熊的布袋子,里面是她给苏晴准备的礼物:一片压得平整的香樟叶,夹在手工绘制的贺卡里,卡面上画着北京租房的阳台,还歪歪扭扭写着 “等我们来种小番茄”。她踮着脚往胡同口望,辫子上的粉色发卡被风吹得晃来晃去。
沈浩刚要应声,就听见胡同口传来熟悉的喊声:“晓雅!沈浩!” 两人同时转头,看见苏晴背着鼓囊囊的双肩包,穿着件浅灰色的羽绒服,头发比走时长了些,被风拂到耳后,露出冻得泛红的脸颊,正拖着个行李箱往这边跑,行李箱轱辘在青石板路上 “咕噜咕噜” 响,像在附和她的脚步。
晓雅一下子蹦起来,抱着布袋子就往胡同口冲,差点撞翻路边王阿姨摆的煤炉:“苏晴姐!你可算回来了!” 她扑进苏晴怀里,鼻尖蹭到羽绒服上的绒毛,闻到一股淡淡的桂花香 —— 是苏晴特意从北京带回来的桂花糕,用油纸裹了好几层,还带着余温。
苏晴笑着接住她,手还没从背包里掏礼物,就被晓雅塞进了布袋子。拆开贺卡时,指尖触到那片干燥的香樟叶,叶脉清晰得像刻着的念想,她眼眶一下子热了:“真好看,比北京的银杏叶还珍贵。” 她转头看向沈浩,他正弯腰帮她拎行李箱,指节因为用力泛着浅白,“路上火车晚点了,让你们等久了吧?”
“没多久,刚贴完对联。” 沈浩的声音比平时软了些,伸手帮她拂掉肩上的雪花 —— 刚才路上飘了点碎雪,落在羽绒服上,像撒了层细盐,“这里面装的什么?这么沉。”
“给你们带的东西 —— 京华大学的文创笔记本,我特意挑了带校徽的;还有生物系的复习资料,找学长借的,上面有重点标注;晓雅的文学院明信片,背面印着未名湖的雪景。” 苏晴边说边往沈浩家走,脚步轻快得像踩在棉花上,“对了,咱们看好的那套租房,我又去跟房东聊了,他说能帮咱们留到明年,阳台的土我还翻了翻,就等着你们来种小番茄。”
沈浩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行李箱的拉杆。苏晴连租房阳台的土都记着,连生物资料的重点都提前标好,这份细心,让他想起前世独自在外时的冷清 —— 那时候过年只有外卖和空房间,哪有这样满是牵挂的等待。
刚走进沈浩家的院门,就闻到一股浓郁的鸡汤香。沈母正蹲在厨房门口择菜,看见苏晴,手里的菜篮子 “啪嗒” 放在地上,快步走过来拉着她的手:“晴晴回来啦!快进屋暖和暖和,鸡汤刚炖好,就等你了。” 沈父则从堂屋走出来,手里捧着个红色的本子,封面上 “居民户口簿” 五个字在灯光下格外显眼。
“晴晴,你看。” 沈父把户口本递到她面前,手指轻轻翻开其中一页 ——“苏晴” 两个字端端正正印在 “沈浩” 旁边,关系栏里写着 “姐”,下面盖着派出所鲜红的印章,油墨还带着点新印的温润。“收养手续都办好了,以后你就是沈家的人了,户口也落这儿了,再也不用颠沛流离了。”
苏晴接过户口本,指尖反复划过自己的名字,纸页的温度透过指尖传到心里,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砸在 “姐” 字上,晕开浅浅的墨痕。她张了张嘴,想说 “谢谢”,却发现声音哽在喉咙里,只能反复攥着户口本,指节泛白。
这时,王阿姨端着碗银耳羹从隔壁走过来 —— 她和苏晴之前一直寄宿在沈家隔壁的小单间,今天特意炖了苏晴爱喝的银耳羹。看见女儿手里的户口本,她眼眶也红了,走过来轻轻拍着苏晴的背:“晴晴,以后这就是你的家了,别再跟以前一样拘谨了。”
沈母也红了眼眶,拉着苏晴的手往堂屋走:“傻孩子,哭什么呀?咱们早就把你当自家姑娘了。以前你跟你妈寄宿在这儿,看你大冬天还在路灯下背书,我就心疼 —— 现在好了,有正经的家了,以后想吃什么跟妈说,妈给你做。”
苏晴抬起头,看着沈母泛红的眼眶,看着沈父期待的眼神,看着王阿姨欣慰的笑容,还有身边沈浩和晓雅关切的目光,心里像被温水浸过,终于鼓起勇气,声音带着点哽咽,却无比清晰:“妈…… 爸…… 谢谢你们。”
这一声 “爸”“妈”,轻得像羽毛,却让整个屋子瞬间安静下来。沈父愣了愣,随即眼眶更红了,伸手拍了拍苏晴的肩膀,声音都有点发颤:“哎!好!好姑娘!以后就是一家人了!” 沈母更是激动得抹眼泪,拉着苏晴的手不肯放,一个劲地往她手里塞刚炒好的瓜子:“快尝尝,妈刚炒的,你最爱吃的焦糖味。”
晓雅蹦着凑过来,拉着苏晴的另一只手:“苏晴姐!你终于叫爸和妈啦!以后你就是沈浩哥的姐姐,咱们就是真正的一家人了!明年咱们一起去北京,住那个带阳台的房子,我帮你整理医学笔记,你教我写作文好不好?”
“好啊。” 苏晴笑着擦眼泪,伸手揉了揉晓雅的头发,“以后咱们一起上学,一起回家,过年还一起贴春联、吃年夜饭。” 她转头看向沈浩,他正站在旁边,眼里带着温柔的笑意,她心里泛起一阵暖,“沈浩,生物资料我放你书桌上了,里面有我画的示意图,你要是有不懂的,咱们晚上一起讨论。”
“好。” 沈浩点头,语气比平时更软,“先吃饭吧,鸡汤该凉了。”
晚饭的桌子摆得满满当当 —— 沈母炖的鸡汤,沈父炒的红烧肉,王阿姨带来的银耳羹,还有苏晴从北京带回来的烤鸭,用荷叶裹着,拆开时还冒着热气。沈父打开一瓶果汁,给苏晴倒了满满一杯:“晴晴,这杯爸敬你,以后在外面受了委屈,就回家,爸永远是你的后盾。”
苏晴端起杯子,跟沈父碰了碰,又跟沈母碰了碰,眼里闪着光:“谢谢爸,谢谢妈,以后我会好好读书,以后有能力了,也好好照顾你们。”
饭桌上,苏晴给大家讲着北京的日子:“京华大学的图书馆特别大,有七层,每层都有不同的学科区,我上次帮沈浩找生物资料,在里面待了一下午都没逛完。未名湖冬天会结冰,好多学生会在上面滑冰,下次咱们一起去试试。” 她还拿出手机,给大家看拍的校园照片:“你们看,这是医学院的实验楼,这是生物系的教学楼,离得特别近,以后沈浩上课,咱们还能一起走。”
晓雅凑在旁边,眼睛亮晶晶的:“苏晴姐,文学院是不是有好多好看的书呀?我以后也要考文学院,写咱们的故事,写跨世纪的烟花,写咱们在北京种小番茄的日子!”
“肯定能考上。” 苏晴夹了块鸭肉给晓雅,“你现在的作文写得越来越好了,上次我把你写的《晓雅书屋》给老师看,老师还夸你有生活气息呢。”
沈浩看着她们叽叽喳喳的样子,心里满是安宁。窗外的鞭炮声时不时响起,烟花在夜空里炸开,映得窗户亮堂堂的。他想起苏晴刚来时的样子 —— 怯生生地站在院门口,背着洗得发白的书包,连说话都不敢大声;想起她在路灯下背书的身影,想起她帮自己整理生物笔记的认真,想起现在她叫 “爸”“妈” 时的真诚。这一路的陪伴,早已让他们从邻居,变成了真正的家人。
晚饭后,苏晴和沈浩坐在书桌前,一起看生物资料。苏晴指着笔记上的示意图:“你看,这个 dNA 双螺旋结构,其实可以跟病理结合起来,比如某些遗传病,就是因为 dNA 序列出了问题,以后你学生物,咱们可以一起讨论这些关联点。” 沈浩点头,偶尔提出疑问,苏晴都耐心解答,像以前在晓雅书屋补习时一样,却多了份家人的亲近。
晓雅坐在旁边,翻着苏晴带回来的明信片,突然说:“苏晴姐,沈浩哥,咱们明年去了北京,过年也要一起过好不好?我来做饭,沈浩哥洗碗,你帮咱们贴春联,就像现在这样。”
苏晴和沈浩对视一眼,同时笑了:“好啊,以后每个年,咱们都一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