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风裹着槐花香,漫进园丁小区的青砖胡同。沈浩背着书包拐进 2 号楼巷口时,远远就看见自家小卖部的玻璃门敞着道缝,暖黄的灯光漏出来,映着父亲沈建国俯在柜台上的身影 —— 那姿势他太熟悉了,准是又在对着账本琢磨。
小卖部货架沿墙摆了三排,左边是橘子汽水、花生糖这类零食,中间码着洗衣粉、肥皂盒,右边最窄的一格挤着几盒蒙灰的铅笔橡皮,还是去年沈浩上初一时剩下的货。沈建国总说 “小店要守着本分”,进货只敢按季度来,每笔支出都在账本上记得清清楚楚,连 “进白糖两斤,花 3 块 6” 都用红笔标了日期。
沈浩推门进去时,搪瓷算盘的珠子还在 “噼里啪啦” 响。沈建国抬头见是他,把算盘往账本旁一推,指尖在 “本月房贷 800 元” 那行字上敲了敲:“刚算完三月的流水,卖货赚了 620 块,加上家里存的,还房贷倒够,但你妈说想给你姥姥扯块布做春衫,你下月又要订《数学周报》,钱得掐着数花才稳当。”
账本摊开在柜台上,页脚都磨得起毛了。沈浩扫了眼,每笔支出都用蓝笔写得工工整整:“进饼干两箱,48 元”“换灯泡两个,5 元”“补塑料袋一卷,2 元”,最后在页边画了个小圈,写着 “余钱 312 元”—— 父亲总爱这么记,不是缺这点钱,是习惯把每一分都码得明明白白,像他摆弄货架上的罐头,必须摆得齐整才安心。
“爸,我姥姥的布不用急,她去年的春衫还能穿。” 沈浩把书包往柜台上放,指尖蹭过那几盒旧橡皮,突然想起上周末路过晓雅书屋的场景 —— 放学时学生挤在柜台前买教辅,有人举着钱问 “有没有笔记本”,林叔叔只能摆手说 “得去街口文具店”。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他按了回去 —— 他得用更妥帖的方式说,不能像个毛躁的小孩。
玻璃门 “叮铃” 响了一声,苏晴抱着物理错题本走进来,发梢沾着片槐花瓣。“沈叔叔,我来买块橡皮,晓雅说她的擦破页了。” 她弯腰在货架最窄的格里翻找,指尖扫过蒙灰的铅笔盒,突然抬头:“沈叔叔,您看咱们小卖部能不能多进点文具啊?刚才从书屋过来,有好几个同学买完教辅,还得跑老远买笔记本,咱们离得近,要是摆上晨光的铅笔、格子本,肯定方便。”
沈建国没立刻接话,手指又勾住了账本的页角。他不是不心动,只是惯了稳妥 —— 进新货要压钱,万一卖不动就砸手里了。
“爸,我觉得苏晴说得可行。” 沈浩适时开口,“我上周看了货架,现在的橡皮还是去年的老款,擦着容易掉渣,进新的肯定好卖。而且文具成本低,晨光的铅笔一盒 10 支才 3 块 5,笔记本一本进价 5 毛,咱们卖 1 块,利润能有一半。就算卖不完,我和晓雅、苏晴自己也能用,不浪费。”
这话让沈建国愣了愣。他知道儿子平时心思细,却没料到会算得这么清楚 —— 连进价和利润都摸得门清,倒不像个 13 岁的孩子。
苏晴眼睛亮了:“对!我和晓雅整理书屋时,还记了学生常买的文具 —— 初一要带卡通的橡皮,初二得用几何尺,初三喜欢厚点的笔记本。咱们第一批少进点,花个两百来块就能铺满半格货架,卖得好再补。”
沈浩又补充:“而且能跟书屋搭着卖,林叔叔要是遇到买教辅的同学,提一嘴小卖部有文具,客流能共享。咱们住得近,晓雅放学来帮忙理理货,我周末也能看店,不用您多费心。”
沈建国看着儿子笃定的眼神,又扫了眼账本上的 “余钱 312 元”,突然笑了。他伸手从柜台下摸出个铁盒,打开是叠整整齐齐的零钱,最上面压着张五十的:“你们想得比我周全。这两百块拿去进货,剩下的留着补零钱。” 他把钱递给沈浩,指尖在儿子手背上按了按,“不是爸抠门,是过日子得有规划 —— 就像你算的利润,哪怕每本只赚 5 毛,攒着也能应急。你得记住,钱不是花完就完,要知道怎么让它生钱,才叫会过日子。”
沈浩接过钱,指尖触到铁盒里的凉意,心里突然亮堂。父亲不是怕压力,是想教他把日子过稳 —— 就像这小卖部的货架,每样东西都摆得有章法,才不会乱。
第二天一早,沈浩和苏晴去了县城的文具批发市场。1999 年的批发市场还没装空调,帆布棚子漏着风,却挤满了挑货的人。他们在晨光的摊位前蹲了半个钟头,选了 10 盒铅笔、20 块橡皮、30 本笔记本,还特意挑了两盒带量角器的尺子 —— 苏晴说初二的物理要用。算下来刚好花了 187 块,剩下的 13 块买了捆透明胶带,用来贴价格标签。
搬货回来时,晓雅正蹲在小卖部门口帮沈母择菜。“我来我来!” 她扔下菜篮子,踮着脚抱过一摞笔记本,小心地摆在货架上,还从书包里掏出支彩笔,在标签上画了小太阳,“这样同学一眼就能看见啦!”
沈建国看着三个孩子忙前忙后 —— 苏晴蹲在地上贴标签,字写得工工整整;晓雅把橡皮按颜色分类,摆得像小方块;沈浩则拿着账本,在 “文具进货 187 元” 那行字旁边,又添了句 “预估月销 300 元,利润 150 元”—— 突然觉得心里踏实得很。
没过几天,小卖部的文具就卖动了。先是晓雅的同学来买笔记本,接着有家长带孩子来挑尺子,连小区里的老师都来买铅笔,说 “比街口的文具店近,还便宜”。月底算账时,沈建国指着账本上的 “文具盈利 162 元”,笑着拍沈浩的肩:“你算的利润还真差不离。以后这文具的进货,就交给你规划了。”
沈浩接过账本,在页边画了个小小的算盘 —— 他知道,父亲教他的不只是卖文具,是把日子过稳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