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朱辞海。”他将教案放在讲台上,声音平和。
他没有写板书,似乎认为在场的人都该知道他是谁。“专家级冒险者,职业是【秘闻学者】。今天由我来为大家讲解《基础属性的实际应用》。”
“今天所讲的只适用于我们官方冒险者。”
凌空在台下打量着这位老师。
朱辞海确实气质非凡,那是一种深植于知识的自信,但眉宇间那份源于掌握大量稀有秘闻的骄傲,也让他显得有些难以接近。
跟那些老学究一样,一眼看过去就很有学问。
“在开始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朱辞海双手撑在讲台边缘,目光在几人脸上掠过,“在‘力、敏、体、智、感、魅’这些基础属性里,对新人冒险者而言,哪个最重要?”
问题一出,教室里短暂的安静了一下。
坐在凌空斜对面,那个从警局来的丘业率先开口,语气带着实干派的干脆:“这还用问?肯定是力量。”
丘业的声音带着实干派的干脆,“我认为对新人来说,力量是基础,也是最可靠的。”
他坐直了身体,思路清晰地阐述自己的理由:“毕竟我们多数的地下城任务,无论是通关还是紧急脱离,最终都要求击杀特定怪物。没有足够的力量,连破防都困难,更别说完成任务了。这是最硬性的门槛。”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周围几个同样是候补的同伴,语气更加务实:“当然,我也知道现在新人都会配齐武器和防具。有武器加持,确实能弥补一部分力量短板,对付低级怪物是够了。”
“所以我的看法是——力量在新手阶段最重要,它是保证我们能有基础战斗能力的底线。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与其漫无目的的堆砌其他属性,不如先确保力量能‘够用’。”
朱辞海微微颔首,似乎对丘业这番有层次的分析表示认可。“一个非常务实,并且有资源规划意识的观点。”
他先肯定了丘业思考中的合理性,“你正确地指出了力量在‘完成击杀’这一最终环节上的必要性,同时也意识到了属性资源的分配问题。”
他话锋一转,将讨论引向了更深层:
“但是,我们评估一个属性的价值,不能只看它如何帮助我们‘终结战斗’”
他话锋一转,声音清晰地在教室里回荡:“在剔除掉称号、职业和装备,尤其是奇物的影响后,对低等级冒险者存活率,以及……‘内战胜率’影响最大的属性,是【敏捷】。”
“敏捷影响在地下城内的生存,这点很好理解,更高的闪避,更快的反应。”朱辞海推了推眼镜,“但内战呢?”
他自问自答,语气笃定:“道理很简单。低等级冒险者的称号、职业和装备大多不成体系,无法组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攻防系统。这个阶段如果发生冲突,往往就是谁先手,谁胜算大。敏捷的重要性,就体现在这里。”
“原来如此……”旁边的常百胜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似乎在自己的知识体系里找到了对应。
凌空也暗自认同。
先发制人,在自身防御脆弱时,速度确实是生存和取胜的关键。
最开始的墨刀就是敏捷属性很高的冒险者,怪不得能当A级通缉犯。
“不过,”朱辞海再次转折,节奏掌控得极好,“极限特化敏捷的冒险者,到了Lv.6到Lv.10这个阶段,道路就会越来越窄。”
朱辞海清晰地阐述了两点原因:“其一,”他推了推眼镜,“进入这个阶段的冒险者,已经开始通过地下城掉落,等级的提升来弥补短板或获得更多的装备与技能。敏捷提供的‘先手权’价值,在这个逐步完善的个人攻防体系中被逐渐稀释。”
“其二,也是更关键的环境变化。”他的语气凝重了些,“Lv.6之后的地下城,怪物不再是大多新手地下城那般低智,单一的情况出现,而是开出现多种族、多类型配合的‘小队’形式活动。”
“其种类、数量和战术协同性都会激增。任务链也变得异常复杂,往往要求同时应对多个目标或完成连锁条件。在这种环境下,妄想仅凭个人敏捷单打独斗,无异于自取灭亡。”
凌空听到这里,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对付单一的无智怪物,高敏捷或许能戏耍对方,但如果遭遇的是以狡诈和团队协作着称的卓尔精灵狩猎小队……
那光是速度快,远远不够!
缺乏足够的洞察力预判陷阱,没有足够的体魄硬抗一轮集火,再快的速度也可能在第一次照面就被限制或终结。
“那朱老师,”凌空忍不住举起了手,问出了关键问题,“照您这么说,在Lv.6到Lv.10这个阶段,到底哪种属性才是最重要的?是更需要体力保证生存,还是继续提升敏捷寻求极限,或者像某些人说的,智力带来的技能收益更高?”
朱辞海的目光投向凌空,对于这个陌生面孔能提出如此具体的问题似乎并不意外。
而且这家伙怎么还叫老师?他是从学校直接加入协会的?
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出了一个凌空之前没考虑过的视角:“对于独行的野路子冒险者,或许还存在所谓的‘版本答案’。但对于我们官方培养的冒险者而言,在这个阶段,没有哪种属性是绝对最重要的。”
他顿了顿,强调道:“Lv.6以后,除了极少数被资源倾注、注定成为攻略组核心的‘超新星’可以以‘强大’为目标发展,其他所有冒险者,都必须学会根据团队的需求与任务环境的特性来动态调整自身的属性侧重。”
不过常年在蓉城的他,有一点点搞错了,实际上很多城市拿不出超新星级别的冒险者,只能退而求其次,把新星级冒险者作为攻略核心来配队。
“这时,衡量属性的标准,不再是个体层面的收益最大化,而是你的团队需要你扮演什么角色,承担什么职责。”
他举例说明,语气中带着一丝现实的考量,“比如,就目前我们西南地区所有协会的现状而言,对高感知冒险者的需求缺口就极为庞大。”
“在我们的培养体系内,大部分冒险者在拥有自主选择权时,都会被强烈建议向高感知方向发展。”
他的目光似乎无意地扫过凌空:“那么,基于这个‘团队优先’的前提,当资源有限,必须做出艰难取舍时,同样宝贵的一点属性,将其投资在感知上,还是投入到力量上,对于你们未来所要效力的团队而言,谁的长期收益更高,风险更低?这其中的权衡与博弈,就是你们接下来需要认真思考的。”
就在其他学员陷入沉思,朱辞海也准备结束这个话题时,凌空的声音再次响起:
“作为成年人,为什么不能全都要?”
凌空当然知道资源是有限的,但他必须要给这位朱老师制造一点话题,不然这家伙好像要走了!
他还有问题想问,而且得私下问。
面对朱辞海这类对自身学识极为自信的学者,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他最擅长的领域里,扮演一个“有潜质但想法跑偏”的学生,提出一个足够引起争议、又能切中核心的“谬论”。
他笃定,这类老师绝不会容忍一个“可塑之才”带着在他看来错误的想法离开,他必然会试图纠正,试图“教会”。
这话惹得朱辞海笑了出来:“年轻人不要太年轻,有野心是好的,但脱离现实基础的狂妄,只会是带来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