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十七年十二月廿四,寒冬的雪给双时空的市集裹上银装,却盖不住 “老艺扶贫成果市集” 的热闹。宣德枫山集市的主展区,村民手作整齐码放:溪谷村的竹编杯垫印着简易枫叶纹,礁岛村的渔网兜挂着 “双时标准” 吊牌,每个摊位前都围满询价的顾客;时空共鸣镜旁的 “中级认证答辩区”,阿雅、阿波等学员正紧张准备,桌上摆着创新样品与研发报告 —— 今天,小小守护者们要让扶贫手作走进市场,更要通过答辩检验中级认证研发成果,让老艺的 “扶贫价值” 与 “创新价值” 双向落地。
辰时刚过,阿海就穿着绣着 “扶贫惠民” 字样的浅红色 “传习导师” 礼服,站在市集指挥台前核对销售清单。他的礼服口袋里装着《扶贫市集手册》,上面标注着每类手作的 “成本 - 售价 - 利润分配”:“竹编杯垫成本 2 文,售价 8 文,村民得 6 文,工坊提 2 文用于工具采购;渔网兜成本 5 文,售价 15 文,渔民得 12 文,剩余用于物流”。“市集要‘透明’,更要‘惠民’,” 阿海对着身边的销售队员说,“每个摊位都要贴利润分配表,让顾客知道买一件手作,能帮村民赚多少钱;还要设‘爱心认购区’,多买多赠,鼓励大家多支持扶贫手作,让村民实实在在拿到收益。”
阿蕊这时正带着溪谷村的王婶在竹编摊位前介绍产品。王婶手里拿着杯垫,对着顾客说:“这杯垫是按双时标准编的,竹篾浸过盐水,不容易裂,用个三五年没问题,” 她指着杯垫上的纹路,“这枫叶是我跟着张奶奶学的,虽然简单,但每一针都用心了,赚的钱能给娃买冬衣。” 阿蕊在一旁补充:“这些杯垫都是村民利用农闲做的,既不耽误农活,又能多份收入,大家多买一件,就是多帮他们一点。” 顾客们听了,纷纷伸手挑选,不一会儿,摊位上的杯垫就卖出去一半。
新学员小辰和小妍负责 “中级认证答辩区” 的准备工作。小辰帮阿雅调试展示架,上面摆放着 “艾草染布杯垫” 的样品与研发数据:“样品通过 3 次耐摔测试,合格率 100%;用户调研显示,80% 的人愿意为染布设计多付 5 文钱”。小妍则帮阿波整理渔网兜的改良报告,里面详细记录着 “圆形底部设计” 的研发过程:“经过 5 次调整,底部直径从 10 厘米增至 15 厘米,容量提升 30%,网眼误差控制在 0.8 厘米,符合双时标准”。“答辩要突出‘创新解决的问题’,” 小辰对着学员们说,“比如阿雅的杯垫解决了‘基础款附加值低’的问题,阿波的渔网兜解决了‘容量不足’的问题,这才是中级认证的核心。”
辰时三刻,“扶贫成果市集” 正式开市。随着阿海一声 “开卖”,各摊位立刻忙碌起来 —— 竹编区的村民们忙着打包杯垫,渔网区的渔民通过镜头远程介绍产品,爱心认购区前排起长队,一位商户当场预订 200 个竹编杯垫:“这些杯垫既符合标准,又有扶贫意义,我要放在店里当伴手礼,让顾客也参与进来。” 市集的广播里循环播放着扶贫故事:“王婶用编杯垫的钱,给孩子买了新棉鞋;李叔靠做渔网兜,还清了看病的欠款……” 温暖的故事让整个市集都浸着暖意。
午后,“中级认证答辩会” 准时开始。阿雅第一个上台,她举起 “艾草染布杯垫”,清晰阐述研发思路:“基础款杯垫利润低,村民赚得少,我在杯垫中间加了艾草染布贴片,既保留竹编标准,又增加了驱蚊功能,售价从 8 文提到 12 文,村民利润提高 50%”。答辩评委张奶奶提问:“染布贴片怎么保证和杯垫贴合,不脱落?” 阿雅立刻拿出测试报告:“贴片用糯米胶粘贴,经过 20 次水洗测试,没有脱落,符合耐用标准。” 评委们点头认可,当场给出 “通过” 意见。
阿波的答辩同样顺利。他展示 “圆形渔网兜” 时,现场演示容量:“这是改良前的方形兜,能装 2 斤海鲜;这是改良后的圆形兜,能装 3 斤,而且网眼误差没超标准,深海使用也没问题。” 渔民长老追问:“渔民能快速掌握圆形兜的编织方法吗?” 阿波笑着回答:“我们简化了编织步骤,渔民半天就能学会,礁岛村的李叔已经能批量制作了。” 最终,阿波也顺利通过答辩,拿到中级认证证书。
傍晚时分,市集与答辩会同步结束。扶贫手作当天卖出 800 件,村民们平均每人赚得 150 文,王婶拿着钱,激动地说:“这下能给娃买新书包了,谢谢你们让我学会手艺!” 中级认证首批通过 6 人,他们约定要组成 “创新帮扶组”,轮流去扶贫村指导村民做创新手作。
离开市集时,夕阳的余晖洒在摊位上,给剩余的手作镀上一层金色。村民们忙着清点收入,学员们捧着证书互相道贺。阿海望向时空共鸣镜,镜中天启的渔民们正对着镜头展示卖空的渔网兜摊位,嘴里说着 “明年要多做创新款”。
“下个月我们要把扶贫市集变成‘月度固定市集’,” 阿海对着身边的阿蕊说,“还要开通线上‘扶贫手作专区’,让更多人能买到;中级认证学员要每月去扶贫村开展一次培训,教村民做创新手作,提高产品附加值;最重要的是,要把‘扶贫 + 认证’的模式固定下来,让老艺既传技艺,又传希望,让双时空的老艺传承,在扶贫的温暖与创新的活力中,走得更稳、更远。”
阿蕊点点头,手里拿着市集销售数据与答辩总结,上面的 “村民满意度 100%”“学员创新通过率 100%” 格外醒目。“我们还要在工坊设‘扶贫创新档案库’,” 她说,“记录每款扶贫手作的研发过程、销售数据、村民反馈,让后来人知道,老艺不仅能传承文化,还能改变生活;中级认证也要把‘扶贫贡献’纳入考核,让学员们明白,创新不只是为了个人成长,更是为了带动更多人,让双时空的老艺之脉,在扶贫的实践里、答辩的检验中,永远鲜活,永远温暖。”
晚风拂过市集,带来竹篾的清香与老布的气息。阿海知道,这场 “扶贫成果市集” 与中级认证答辩会,不是结束,而是 “老艺双时传承” 的新闭环 —— 当扶贫手作变成市场商品,当创新成果通过答辩落地,双时空的守护之路,终将在 “助贫惠民” 的初心与 “守新共进” 的坚持中,成为一条连接手艺、民生与未来的繁荣之路,让枫山的老布、蓝海的竹篾,永远在寒冬的市集里、学员的成长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