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用带着河北捷报和田虎的誓书返回梁山时,一份来自荆襄的密信也同时送达。王庆在信中一改往日暧昧态度,明确表示,鉴于梁山连战连捷,朝廷疲态已显,他决定依约出兵,西出潼关,袭扰朝廷腹地!但他提出一个要求:希望梁山能提供潼关最新的守军布防详情,以确保奇袭成功。王凌峰看着地图上潼关的位置,眼中寒光一闪,这正是他等待已久的,从背后给朝廷致命一击的机会!
独龙岗聚义厅内,王凌峰将王庆的密信递给朱武和吴用,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王庆终于坐不住了。看到我等连战连捷,朝廷左支右绌,他这是想趁火打劫,也好在日后分一杯羹时多些筹码。”
朱武阅信后,羽扇轻点潼关位置:“潼关,天下雄关,扼守关中与中原咽喉,乃长安东出之锁钥。若能破此关,王庆铁骑便可长驱直入,威胁洛阳,震动京畿!朝廷后方必然大乱,张叔夜在东路便成了无根之木,首尾不能相顾!此乃‘围魏救赵’之绝佳手段!”
吴用捻须沉吟:“王庆此人,狡黠多疑,无利不起早。他此刻主动请战,固然是因势利导,但也存了借梁山之力、坐收渔利之心。他索要潼关布防图,既是试探我梁山情报能力,也是为确保自身损失最小。不过,此计于我大利,当全力助之!”
王凌峰断然道:“不错!王庆虽有小算盘,但大方向与我一致。潼关若破,全局皆活!他要布防图,便给他!‘夜枭’和‘暗影’在关中经营日久,潼关守军虚实,应已了如指掌!”他立刻转向侍立一旁的“暗影”头领之一,“神行太保”戴宗虽已因宋江之事被边缘化,但“暗影”体系仍在高效运转。
“速将潼关最新守军部署、换防时辰、关隘弱点、以及可能的内应线索,整理成图,务求详尽准确!另,挑选两名精通关中地形、机敏可靠的‘暗影’好手,随图一同秘密送往荆襄,面见王庆,听其调遣,协助破关!”
“得令!”暗影头领领命,无声退下,迅速安排。
王凌峰又对吴用道:“学究,你即刻以我的名义,草拟回信给王庆。信中一要肯定其出兵之义举,重申同盟之谊;二要强调潼关之战略意义,鼓励其全力以赴;三要告知布防图及向导不日即到,望其抓住战机,速战速决!此外,可暗示,若此战功成,未来中原利益划分,必不负他!”
“小弟明白!”吴用领命,当即伏案疾书。
数日后,两名精干的“暗影”成员,怀揣着绘有潼关详尽布防的绢图以及王凌峰的回信,化身商旅,混入往来车队,秘密抵达荆襄王庆的“楚王”府。
襄阳府内,王庆仔细查验了布防图,又盘问了“暗影”向导许久,确认情报可靠无误后,那张惯于隐藏情绪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抑制不住的兴奋与贪婪。他拍案而起:“好!好一个梁山!果然手段通天!有此详图,潼关如同虚设!传令下去,点齐两万精骑,即刻准备出征!”
王庆深知兵贵神速,一旦朝廷察觉意图,加强潼关守备,便前功尽弃。他任命其麾下最骁勇善战、亦最擅长长途奔袭的族弟“金剑先生”李助为先锋,率五千轻骑先行,自己亲率一万五千主力随后接应。为了隐蔽行踪,大军昼伏夜出,专走山间小道,偃旗息鼓,直扑潼关。
与此同时,王凌峰通过“夜枭”渠道,将王庆即将行动的消息,以隐晦的方式,透露给了一些与朝廷若即若离的地方官员和洛阳的富商巨贾。一时间,“流寇欲袭潼关”的谣言在关中乃至洛阳悄然流传,引起了不小的恐慌,虽未让朝廷立刻增兵,却使得潼关守军内部人心浮动,加强了戒备,反而更显外强中干。
潼关之下,黄河奔流,峭壁如削。守关大将乃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但麾下兵力仅五千,且久疏战阵。他虽接到朝廷提醒加强戒备的文书,但并未太过在意,认为荆襄流寇远在千里之外,岂能飞渡天险?布防仍循旧例。
是夜,月黑风高。李助率领的五千荆襄精锐,如同暗夜中的狼群,悄无声息地潜行至潼关东侧的山岭之中。根据梁山提供的地图,他们找到了一条极为隐秘、可绕到关后的小路。两名梁山“暗影”向导发挥了关键作用,带领部队避开哨卡,攀援险峻。
三更时分,李助所部已神不知鬼不觉地运动到潼关背后的一处高地。俯瞰下去,关城灯火依稀,巡夜士兵的脚步声隐约可闻。
“行动!”李助一声令下。
数十名身手矫健的死士,利用飞爪绳索,悄然坠下悬崖,摸掉了关后几个关键的哨位。随即,大队人马如潮水般涌下,直扑守军营地!与此同时,李助命人将携带的数十枚“震天雷”(梁山提供的增强版火药包)集中投向关门和营房!
“轰!轰!轰!”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接连响起!潼关宁静的夜晚被彻底撕碎!关门被炸得扭曲变形,营房燃起大火,睡梦中的守军被炸得血肉横飞,瞬间陷入极度混乱!
“敌袭!敌袭!关后有人!”守军惊慌失措,根本搞不清敌人来自何方,数量多少。
李助一马当先,率军冲入关内,见人就砍,逢营便烧。守将匆忙组织抵抗,但腹背受敌,军心已溃,哪里抵挡得住这些如狼似虎、蓄谋已久的荆襄悍匪?
战斗几乎呈现一边倒的态势。不到一个时辰,潼关守军大部被歼,余者投降,守将力战身亡。这座被誉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下雄关,竟在一夜之间易主!
天刚蒙蒙亮,王庆亲率的主力也已赶到。看着飘扬在潼关上的“楚”字大旗,王庆志得意满,放声大笑:“从此,关中门户,为我敞开!”他立刻按照与梁山商议的策略,分兵两路:一路由李助率领,万人轻骑,出潼关,沿官道快速东进,做出直扑洛阳的态势,沿途散播“梁山王师即将北伐,四方义军云集响应”的谣言;另一路由他亲自坐镇,万人守关,并派兵清扫周边州县,巩固战线。
潼关失陷、王庆兵锋直指洛阳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四方。洛阳城内,达官贵人闻风丧胆,纷纷准备南逃,市面萧条,物价飞涨。消息传至东京汴梁,更是朝野震动,一片哗然!皇帝赵佶在朝会上惊得面色惨白,连问“如之奈何”。枢密院乱作一团,原本全力支持张叔夜东征的调子戛然而止,要求立刻分兵回援京畿、确保洛阳安全的呼声占据了上风。
前线,张叔夜的大营。这位老帅接到潼关失守、洛阳告急的八百里加急军报时,捏着信纸的手微微颤抖,良久,发出一声长长的、充满无力感的叹息。他深知,后方生变,军心必乱,粮道堪忧,这东路征讨之战,已然事不可为。继续强攻梁山,不仅胜算渺茫,更可能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无奈之下,他只得下令东路军停止进攻,转入守势,并紧急上书朝廷,请求定夺。
梁山泊,捷报传来。王凌峰与朱武、吴用相视而笑。吴用抚掌道:“头领,王庆此击,正中朝廷要害!张叔夜后院起火,进退维谷,我东路压力骤减矣!”
王凌峰走到巨幅舆图前,看着代表王庆兵锋的箭头直指洛阳,目光深邃:“潼关一破,天下震动。朝廷的丧钟,已被敲响。接下来,该是轮到我们,给这摇摇欲坠的巨厦,加上最后一根稻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