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12章:盛名引波澜,暗潮渐涌时
弘治十一年(1498年)·夏(四月初十)·京城·镇国公府
蝉鸣撕扯着燥热的空气,陆砚昭将最后一份案卷合上,揉了揉发酸的眉心。自西市盗窃案后,不过半月,顺天府源源不断送来的疑难卷宗已堆满半张书案。他伸手取下墙上的凸透镜,对着窗外阳光一晃,光斑在青砖地上跳跃,恍惚间又想起案发现场那枚清晰的指纹——正是这枚指纹,让他声名鹊起,成了京城人口中的“少年神探”。
“公子,东宫来人了。”春桃脚步轻快地踏入书房,手中鎏金请帖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太子殿下邀您明日去观戏,说是……刘瑾公公也会作陪。”
陆砚昭指尖微顿。作为东宫陪读,他深知刘瑾不过是负责太子起居的内侍首领,虽善于讨好朱厚照,但远未到翻云覆雨的地步。可对方特意出现在邀请里,总透着几分试探的意味。
“替我谢过太子,明日准时赴约。”陆砚昭将请帖搁在案头,目光落在窗外摇曳的竹影上,“再准备些苏木水和宣纸,明日带着。”
弘治十一年(1498年)·夏(四月十一)·东宫·偏殿
戏台上锣鼓喧天,《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正唱到高潮,朱厚照却早没了兴致,一把扯住陆砚昭的袖子:“砚昭,你那能看清楚指纹的‘奇物’带来了吗?昨儿刘伴伴收的琉璃盏碎了,说是有人故意使坏,你快帮本太子瞧瞧!”
坐在下首的刘瑾连忙赔笑,一身崭新的内侍服饰熨帖平整,腰带上的铜铃铛随着动作轻轻作响:“陆公子神技,奴才早有耳闻。若能找出作祟之人,也算解了殿下一桩烦心事。”
陆砚昭躬身行礼,余光扫过角落案几上的琉璃碎片。阳光穿过窗棂,在碎片锋利的断口处折射出冷光。他取出凸透镜凑近观察,突然注意到几片较大的碎片边缘,沾着些许淡红色粉末。
“殿下,查案需先勘察现场。琉璃盏是在何处打碎的?”陆砚昭展开随身携带的宣纸问道。
朱厚照挠挠头:“就在本太子的小厨房!今早刘伴伴去取点心,回来就瞧见满地碎片了。”
踏入小厨房,浓重的甜香混着醋味扑面而来。陆砚昭蹲下身,发现青砖缝隙里渗着褐色痕迹,显然是打翻的酱汁。他用银针蘸取粉末,又将苏木水轻轻洒在地面——片刻后,几枚模糊的脚印在红光中显现,大小不一,其中一枚脚印边缘,还沾着与琉璃碎片上相同的淡红色粉末。
“这粉末……像是胭脂。”刘瑾在旁探过头,语气带着好奇,“难不成是哪个宫女手滑?”
陆砚昭却盯着那枚较大的脚印:“刘公公看这脚印,步幅宽阔,落脚沉重,应是男子所为。且琉璃盏质地坚硬,若不是故意摔打,不会碎得如此彻底。”他突然掀开角落的布帘,果然在堆积的食材后方,发现了半块未用完的胭脂。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一名年轻内侍捧着食盒闯入,见到屋内情形脸色骤变,食盒“哐当”落地,露出里面崭新的琉璃盏仿制品。
弘治十一年(1498年)·夏(四月十一)·东宫·偏殿
“奴才……奴才只是想讨太子殿下欢心!”年轻内侍跪在地上,额头磕得通红,“见那琉璃盏珍贵,便想着仿造一个……”
朱厚照皱着眉来回踱步,陆砚昭适时递上拓印好的指纹宣纸:“殿下,此人指纹与现场残留完全吻合。且胭脂并非寻常之物,追查来源或许能发现更多端倪。”
刘瑾在一旁连连点头:“陆公子神断!不过是个想讨巧的蠢材,殿下息怒。”他眼中飞快闪过一丝复杂神色,随即殷勤地给朱厚照斟茶。
弘治十一年(1498年)·夏(四月十二)·京城·醉仙楼
二楼雅间内,陆明瑶将密信塞进兄长掌心:“二哥,近日工部员外郎频繁出入刘府,还运了不少模具图纸。我托人打听,说是与琉璃器工坊有关。”
陆砚昭展开信纸,目光锁定在“模具私造”“市井流通”几个字上。西市盗窃案中,窃贼使用的特制钥匙模具,与工部制式极为相似。如今刘瑾与工部官员过从甚密,又牵扯琉璃器仿造……其中只怕另有隐情。
“让影阁密切监视刘府动向。”陆砚昭将信纸凑近烛火,看它化作灰烬,“还有,查查京城琉璃工坊,尤其是与工部有往来的。”
话音未落,楼下突然传来骚动。陆砚昭掀起窗幔,只见顺天府衙役正押解一名男子经过,那人袖口露出的火铳烫伤疤痕,竟与西市案中目击者描述的特征完全一致。
“公子,要追吗?”春桃握紧腰间短刃。
陆砚昭放下窗幔,指尖轻轻摩挲着袖中拓片:“不必。顺天府突然抓人,背后定有人授意。我们只需守株待兔……”
暮色渐浓,陆砚昭望着远处宫墙上方盘旋的信鸽,心中警铃大作。他明白,自己凭借刑侦之术崭露头角,已然搅动了京城的平静。而刘瑾看似无害的示好、工部诡异的举动,不过是冰山一角。一场围绕权力、利益与隐秘的较量,正悄然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