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后续稳定工作
维度裂隙彻底愈合的光芒尚未完全散去,星际联盟的指挥中心内,李博士已对着通讯器下达了新的指令:“各监测站注意,立刻启动‘维度稳定计划’第一阶段,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监测原裂隙区域的能量波动,数据每十分钟同步一次至主数据库。”
全息屏幕上,代表“安全”的绿色数据流正缓缓覆盖最后的红色警报区,但没有人敢有丝毫松懈。龙腾站在指挥台旁,看着屏幕上那片恢复平静的星空——那里曾是吞噬一切的黑暗漩涡,如今却和宇宙中其他区域一样,流淌着稳定的时空能量。他左臂的机械义肢刚完成初步修复,金属关节转动时还带着细微的嗡鸣,这是那场战斗留下的印记,也时刻提醒着他们:胜利并非终点。
“不能掉以轻心。”李博士调出一组复杂的三维模型,模型中,原裂隙区域的能量场正以极其缓慢的速度进行自我校准,“维度诅咒的影响太深,就像浸透了墨汁的海绵,即便挤干表面,纤维里仍可能残留痕迹。我们在周边布置了三十六个监测浮标,每个浮标都搭载了‘维度共振仪’,只要有万分之一的能量异常,就能立刻预警。”
科研团队迅速投入到长期监测工作中。监测浮标如同一串银色的项链,环绕在原裂隙区域外围,它们的传感器深入到时空的褶皱里,捕捉着最细微的能量震颤。数据分析室里,屏幕上跳动的波形图取代了往日的警报,科研人员们轮班值守,眼睛紧盯着那些代表“稳定”的平滑曲线,仿佛在守护一件易碎的珍宝。
与此同时,一场覆盖全联盟的“危机复盘”会议正在进行。虚拟会议室里,来自各个星球的代表全息影像围坐成一圈,桌面上投影着从诅咒爆发到最终解除的完整时间线。“我们在初期对诅咒的认知存在严重偏差,”一位负责情报分析的长老沉痛地说,“将其误判为普通的能量乱流,导致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龙腾点击时间线上的一个红点,调出当时的战斗记录:“这是我们在火焰山谷遭遇的能量反噬,说明诅咒能根据入侵者的力量属性进行针对性攻击。未来应对类似危机,需要建立‘能量数据库’,实时更新敌人的特性分析。”
小兰则补充道:“沼泽战斗中暴露了我们在地形适应上的不足,建议加强‘环境模拟训练’,让战士们能在极端地形下保持战斗力。”
讨论持续了整整三天,最终形成了一份厚达百页的《维度危机应对手册》,从情报收集、战力调配到能量储备,每一个环节都标注了改进方案。手册被分发到联盟的每一个哨所,成为新的训练教材。
维度层面的研究也在同步推进。联盟科学院成立了“维度奥秘研究院”,龙腾和小兰等人作为亲历者,时常被邀请去分享维度空间的见闻。研究院的实验室里,科学家们试图通过模拟装置,重现维度形成的过程。“宇宙就像一个多层蛋糕,”一位白胡子老院士指着全息模型说,“我们所在的三维空间只是其中一层,而维度裂隙就是层与层之间的缝隙。要想真正预防危机,就得搞懂这些‘缝隙’是怎么产生的。”
他们从那本残破的古籍中提取出更多信息,结合战斗中收集的能量样本,渐渐揭开了维度的神秘面纱:维度之间存在着“共振频率”,当某种力量强行打破频率平衡,就可能撕裂空间;而三把钥匙的能量,恰好能修复这种失衡。这些研究成果被整理成《维度共振原理》,成为联盟高等学府的必修课。
时间在平静的监测与研究中缓缓流淌。一个月后,原裂隙区域的第一份“稳定性报告”出炉:能量波动值稳定在安全阈值的千分之三以下,时空结构未出现任何异常。消息传来,全联盟一片欢腾。
更令人欣喜的是,宇宙中的各个星球正在悄然复苏。被诅咒能量侵蚀过的土地重新长出了绿色的植物,枯萎的恒星重新焕发光热,那些曾因维度混乱而迁徙的星际族群,开始陆续返回故土。在一颗名叫“蓝星”的星球上,孩子们重新跑到户外,指着清澈的天空辨认星座,他们的笑声里,再也没有了对黑暗的恐惧。
监测浮标的光芒在星空中静静闪烁,如同永不熄灭的灯塔。科研人员们依旧坚守在岗位上,数据分析室的灯光彻夜长明。龙腾站在观测台上,望着那片恢复生机的宇宙,知道真正的和平并非一劳永逸,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护。
“下一个监测周期开始了。”李博士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拿着一份新的研究报告,“研究院有了新发现,维度之间的‘缓冲带’或许能人工强化,我们正在做模拟实验。”
龙腾点点头,转身望向远方的星辰。那里,既是过去战斗的痕迹,也是未来守护的方向。宇宙的稳定,从来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