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冬。秣陵,吴侯府议事堂。
巨大的江东舆图旁,新增了一幅巨大的、笔触仍显粗糙的海洋探索图,上面标注着夷洲、朱崖(海南),以及更东方一些依据传闻和想象绘制的岛屿轮廓。
孙权端坐主位,仔细阅读着周瑜从巴丘送来的长篇奏疏。这封奏书远超寻常军报,更像是一份宏伟的战略规划书。其中详细阐述了“转向海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了中原争霸的困境与海洋的无限潜力,并附上了极为具体的舰队组建方案、人员配置、物资清单以及初步的探索路线图。
“……跨海寻夷洲以东之未知群岛,探其物产,察其民情;南下交州以外,寻觅香料、宝石、奇木之源,与南洋诸国建立贸易往来……若得一二沃土,则可迁民实边,为我江东开辟万里之外,不输于中原之新基业……”周瑜的文字充满了激情与远见。
孙权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案几上敲击着,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有惊愕,有怀疑,但更多的,是一种被点燃的野心与好奇。“公瑾此见……当真石破天惊。中原与曹操、诸葛亮争夺,确是艰难,荆益之势已成,难与之争锋。若真能在海外开辟新天地……”他喃喃自语。
他看向下方的重臣们,将周瑜的奏疏传阅。顿时,堂内一片哗然。
张昭率先出列,眉头紧锁:“主公!跨海远征,耗资巨万,风险难测!风波险恶,疠瘴横行,古籍所载,十去九不归!岂能将江东儿郎的性命与府库钱财,投入此等虚无缥缈之事?当集中力量,固守江东,徐图荆益或北伐中原,方是正道!”
顾雍等保守派文臣也纷纷附和,认为此策过于冒险。
然而,鲁肃却持不同看法,他拱手道:“主公,子布先生所虑,亦是老成持重之言。然,肃以为,公瑾都督之策,看似冒险,实则为江东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生路。中原之地,曹操势大,诸葛亮亦非弱者,强取硬拼,胜算几何?且即便胜,亦必元气大伤。而海洋之利,古籍虽载其险,亦载其富。若能成功,则我江东拥天下之利,进可攻,退可守,再不惧他人封锁!此乃跳出困局,另辟蹊径之上策!初始投入虽巨,然一旦成功,回报不可限量!”
吕蒙等少壮派将领,虽对远离陆地征战有些疑虑,但也被周瑜描绘的广阔蓝图所吸引,跃跃欲试。
孙权听着双方的激烈辩论,心中天平逐渐倾斜。他想起周瑜在信末所言:“……主公,陆上之争,已近极限。未来之霸主,或在于谁能率先掌控波涛……”.
良久,孙权猛地一拍案几,霍然起身,眼中已满是决断:“吾意已决!准公瑾所奏!即日起,加封周瑜为‘镇海都督’,总揽远洋探索一切事宜!拨付钱一百万贯,粮三十万石,并授权其于江东各郡,招募善水勇士、能工巧匠!命其全权负责远洋巨舰的督造与远航筹备!先期目标,探索夷洲以东诸岛,绘制海图,并设法与南洋诸国建立联系!”
命令传出,整个江东为之震动。大量的资源开始向沿海的船坞汇聚,无数对未知充满向往或为生计所迫的勇士、工匠应募而来。周瑜在巴丘接到任命后,精神大振,立刻将日常军务移交副将,全身心投入到这项他寄予厚望的宏伟事业中。
江东这头猛虎,在陆地上受阻后,开始将它的利爪,伸向了浩瀚无垠的海洋。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波涛之下,悄然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