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殿内的烛火已燃至过半,张昭望着案前沉默的孙权,知道他虽暂缓出兵,心中仍对淮南之地念念不忘。他上前一步,缓缓道:“陛下暂缓出兵,是为万全之策,却也需防夜长梦多。曹魏若察觉我军犹豫,必会加固合肥防务;蜀汉若久等不见我军动静,也恐生异心。臣有一计,可解此困。”
孙权抬眸看来:“子布有何妙计?”
“派一支轻骑为先锋,先往合肥探路。”张昭指尖点向舆图上的皖城,“全琮麾下有个校尉名唤周泰,此人骁勇善战,且熟悉淮南地形。可命他率三千轻骑,从皖城出发,昼伏夜出,悄悄抵近合肥城郊——一来探看王凌的布防虚实,二来查探曹魏援军动向,三来也可试探蜀汉的反应。”
全琮闻言,当即道:“子布先生此计可行!周泰乃我麾下猛将,三千轻骑虽少,却足够灵活。若合肥防务空虚,他可趁机袭扰其粮道,为后续大军开路;若曹魏防备严密,也能全身而退,不会损我主力。”
顾雍也点头附和:“此计甚妙。既不会像全军出击般冒进,也不会因按兵不动而错失时机。若周泰探得良机,我军再倾巢而出,胜算更大;若探得曹魏早有防备,也可及时止损,另寻他策。”
孙权手指敲击着案面,沉吟片刻:“三千轻骑……会不会太少?若遇曹魏主力,恐难脱身。”
“正因兵少,才不会引起曹魏警觉。”张昭解释道,“周泰只需在外围活动,不必强行攻城。他可乔装成流民或商贩,潜入合肥周边村镇,打听守军人数、粮草囤积之地,以及是否有援军动向。若发现合肥守军不足两万,且无援军迹象,便即刻派人回报;若守军超过三万,或已有曹魏援军赶来,便迅速撤回皖城——如此一来,万无一失。”
孙权眼中渐渐露出赞同之色,又问:“那蜀汉那边,该如何交代?周泰出兵探路,要不要告知庞统?”
“暂不必告知。”张昭摇头,“若此时告知庞统,他必催我军尽快出兵。待周泰探得实信,若真有良机,再与蜀汉约定合兵之期不迟;若时机不佳,也可借口‘探得曹魏防备严密,需再做准备’,不会落人口实。”
全琮上前一步,抱拳道:“陛下!臣愿举荐周泰为先锋,明日便率三千轻骑出发!臣已命人备好干粮和马匹,确保他们轻装简行,速去速回。”
孙权终于点头,站起身道:“好!就依子布之计。传朕旨意,封周泰为破敌校尉,率三千轻骑,从皖城出发,往合肥探路。切记,不可贪功冒进,以探虚实为首要任务,若遇险境,可自行决断撤回,朕不怪罪。”
周泰很快接到旨意,当晚便在皖城校场点齐三千轻骑。这些士兵皆是身经百战的精锐,每人只带三日干粮和一张弓、五十支箭,战马也未挂铠甲,只备了轻便的鞍具。次日天未亮,周泰便率部悄悄出了皖城,朝着合肥方向疾驰而去。
孙权站在皖城城楼之上,望着轻骑消失在晨雾中的身影,心中既有期待,也有忐忑。张昭站在他身旁,轻声道:“陛下放心,周泰行事沉稳,必能完成任务。待他传回消息,我等再定后续之策,定能在淮南之争中,为东吴争得一席之地。”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洒在皖城的城墙上。孙权深吸一口气,目光望向合肥的方向——这场看似不起眼的探路,或许将决定东吴未来在三国格局中的走向。而远在陇右的庞统,尚不知江东已派出一支轻骑,正悄然接近合肥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