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败亡,许都易帜,天下三分之势初定。雄踞北方,挟天子以令不臣的刘衍,并未急于立刻南征,一举荡平刘备、孙权。他深知,历经连年大战,中原、河北之地已是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更兼新附之地广阔,内部整合远未完成,冒然兴兵,恐重蹈曹操赤壁之覆辙(原来历史,曹操统一中原,最后孙刘联合,赤壁大败,而刘衍的到来已经改变一切)。因此,他果断采纳了谋主郭嘉、贾诩、荀彧等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略,将战略重心转向内政,全力发展北方,意图打造一个空前稳固的强大根基。为彰显其不世之功与超越曹魏的地位,汉献帝在“群臣”劝进下,下诏晋封刘衍为汉国公,加九锡,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以青州平原县为汉国公封地,处理朝廷一切事务,总摄朝政。自此,刘衍以汉国公之名,行天子之实,开启了北方大发展的时代。
政治:定鼎平原,摄政安邦
1. 政治中心确立:刘衍将国公府及实际上的权力中心定于邺城。此地地处河北腹心,交通便利,城防坚固,可有效掌控河北、中原,又能远离许都复杂的政治漩涡。他大规模扩建宫室官署,使邺城成为名副其实的北都。
2. 理顺朝堂体系:在许都,他保留汉室朝廷框架,安插心腹重臣(如荀彧兼任尚书令)掌控机要,确保政令出于己手。在邺城,则建立完善的汉国公属官体系,设丞相(由郭嘉或贾诩担任)、御史大夫、诸曹尚书等,形成一套高效运转的霸府统治核心,实际处理天下军政事务。
3. 安抚士族,唯才是举:大力招揽各地人才,尤其是颍川、河北、汝南等地的士族子弟,量才授职,缓和与各地豪强的关系。同时延续“唯才是举”政策,提拔寒门俊杰,打破门第界限,如重用凉茂等并非望族出身的能臣,使得人才来源更加广泛。
经济:与民休息,富国强兵
1. 推行屯田,鼓励农耕:将无主荒地、部分官田以及曹操遗留的屯田体系全面整顿,大规模推行军屯与民屯。任命擅长此道的国渊、任峻等负责,招募流民、安排退伍士卒屯垦,提供耕牛、种子,减免赋税,使饱经战乱的土地迅速恢复生机。
2. 兴修水利,根治河患:拨出专款,委派精通水利的官员,系统性地治理黄河、漳河等水患,修缮沟渠陂塘,不仅减少了灾害,更灌溉了无数良田,河北、中原的农业基础得到空前巩固。
3. 官营调控,平抑物价:设立常平仓,在丰年收购粮食储存,在灾年或粮价高涨时平价出售,稳定市场,保障民生。同时对盐、铁等战略物资实行官营专卖,既增加了府库收入,也避免了豪强垄断。
军事:精兵简政,科技强军
1. 轮戍休整,保持战力:除必要的边防部队外,将大量主力部队轮流调回后方屯田、休整,既减轻了后勤压力,也让久经战阵的将士得到喘息,保持了军队的战斗力与士气。
2. 优化编制,强化训练:进一步优化各营编制,明确职责。命高顺总责全军操练,将陷阵营的严苛标准推广至各军。关羽、张飞、赵云、许褚、张辽、马超等大将则分别负责骑兵、步兵、弩兵等不同兵种的特训,而典韦则负责统领亲兵,负责亲兵营的训练。
3. 发展军械,革新战法:集中工匠,设立军械司,由马钧(已投效)等巧匠能人主导,改进弓弩射程与精度,研发新型攻城器械,甚至尝试改良铠甲。鼓励将领总结实战经验,探讨新的步骑、水陆协同战术。
文化教化,凝聚人心
1. 复兴太学,倡导文教:在邺城设立汉国公太学,聘请名儒讲学,招收各地学子,培养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同时下令各郡县恢复官学,鼓励民间办学,教化百姓。
2. 修撰史书,确立正统:令史官修撰《英雄记》(或类似史书),宣扬自身功绩,记载曹操“劣迹”,从舆论和历史层面确立自身政权的合法性与正统性。
3. 抚恤将士,收揽民心:建立完善的军功爵制度与抚恤体系,厚赏有功将士,妥善安置伤兵与阵亡者家属。减免河北、中原等地赋税徭役,派员巡查地方,惩治贪腐,使得新附之地的民心逐渐归附。
在刘衍(汉国公)的全力经营下,北方大地呈现出多年未有的生机。田野重现绿色,仓廪逐渐充实,市井恢复繁荣,军队更加强大。数年间,一个政治相对清明、经济稳步复苏、军事实力雄厚的北方政权已然成型。此举不仅为未来的统一战争积累了雄厚的本钱,也使得“汉国公”刘衍的威望在北地乃至天下士民心中日益高涨。南方的刘备与孙权,虽也各自发展,但面对一个休养生息后兵精粮足的北方巨人,压力与日俱增。天下三分的格局,因北方的全力发展而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对峙期,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平静之下,正酝酿着决定最终命运的巨大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