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透过晚星杂货铺的木窗,落在柜台后的小桌上。余晚星正低头看着手里的布料,许兰抱着刚满周岁的邻居家孩子走了进来,小家伙攥着一块米糕,却因为牙没长齐,嚼得满脸都是,还时不时咳嗽两声。
“这孩子,想吃又嚼不动,真让人着急。”许兰轻轻拍着孩子的背,语气里满是心疼。邻居王婶跟在后面,无奈地说:“可不是嘛,市面上的糕点要么太硬,要么加了太多糖,孩子吃了不消化,我都愁坏了。”
这话像一颗石子,在余晚星心里激起了涟漪。她想起许月、许阳小时候,也常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辅食发愁;如今县城里有不少新手妈妈,肯定也有同样的困扰。要是用空间种植的天然食材,研发一款“无添加、易消化”的营养辅食,既能解决妈妈们的难题,又能拓展杂货铺的客群,岂不是一举两得?
当天下午,余晚星就钻进了厨房,开始琢磨辅食配方。她翻出空间里的小米、南瓜、山药、胡萝卜,这些食材软糯香甜,还富含营养,最适合做辅食。可怎么让辅食既细腻又有口感,还能长时间保存,成了最大的难题——直接蒸熟捣烂,放久了容易变质;加太多糖或盐,又不符合“健康”的初衷。
余晚星反复试验:先把小米浸泡三小时,上锅蒸熟后用石磨磨成细腻的米粉;再把南瓜、山药去皮蒸熟,分别压成泥,和米粉按不同比例混合。第一次做的南瓜米粉太稀,孩子吃了容易呛;第二次山药米粉太干,口感粗糙。她没有气馁,调整了米粉和果泥的比例,还加入少量空间灵泉水,让辅食更顺滑。
经过十几次试验,终于做出了满意的成品:小米南瓜辅食泥呈金黄色,入口即化,带着淡淡的南瓜香;小米山药辅食泥则软糯绵密,甜度适中。余晚星特意请王婶带孩子来试吃,小家伙一口接一口,吃得格外香,再也没有咳嗽或抗拒。王婶惊喜地说:“余姑娘,这辅食太适合孩子了!你赶紧多做些,我肯定天天来买!”
有了成功的配方,余晚星开始批量生产。她选用干净的陶罐做包装,每罐贴上标签,注明食材成分、适用月龄和保存方法,还特意标注“无添加蔗糖、无盐、无防腐剂”,让妈妈们放心。为了满足不同需求,她还推出了“单一口味”(如纯小米粉、纯南瓜泥)和“混合口味”(如小米南瓜、小米山药),价格也定得亲民,一罐只要八文钱。
辅食上架当天,就吸引了不少妈妈前来购买。住在南街的李嫂一下子买了四罐不同口味的:“我家孩子刚六个月,正愁没合适的辅食,这可帮了我大忙了!”还有位准备给孩子断奶的妈妈,一次性订了一个月的量,说:“余姑娘家的东西我信得过,孩子吃着放心。”
随着辅食销量越来越高,余晚星又根据妈妈们的反馈,推出了“进阶款”辅食——在米粉中加入磨碎的鸡肉末、鱼肉末,补充蛋白质,适合一岁以上的孩子。进阶款推出后,更是受到青睐,不少妈妈说:“孩子吃了这个辅食,比以前爱吃饭了,身体也结实了。”
辅食的热销,还带动了杂货铺其他母婴相关商品的销售。妈妈们买完辅食,常会顺便带些柔软的天然染料布料(做婴儿衣服)、温和的草本皂(给孩子洗澡),甚至预订灵泉果汁(自己喝)。伙计阿梅笑着说:“余姑娘,您这辅食真是‘带客神器’,咱们这几天的母婴类商品销量涨了两倍!”
可余晚星没注意到,人群中,那个穿着灰布衫的男人又出现了。他看着妈妈们争相购买辅食,还听到有人称赞“晚星的辅食比京城的还好用”,立刻回到住处写了一封信:“晚星杂货铺推出婴童辅食,深受妈妈群体认可,进一步扩大客群基础,恐为后续扩张积累更多资源,需尽快破坏其辅食口碑……”
此时的余晚星,还在和许兰一起研究新的辅食配方,计划推出加入菠菜、西兰花的“蔬菜辅食”,满足孩子的营养均衡需求。她以为辅食只是拓展了商品品类,却丝毫没察觉到,石渊党羽已经把目标对准了这款热销产品。要是石渊党羽真的下手,比如在辅食中掺入异物、散播“辅食导致孩子不适”的谣言,好不容易建立的辅食口碑会不会彻底崩塌?余晚星又该如何守护这来之不易的信任,保护孩子们的健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