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尽,晚星杂货铺的后院就传来了细微的脚步声。余晚星背着一个半旧的布包,正仔细检查里面的物件:一张县城与邻县的简易地图、一本记录着食府运营数据的小册子、还有几包灵泉果汁样品——这是她为派伙计去邻县考察分店选址准备的物资,也是“晚星”品牌迈出县城、拓展版图的第一步。
“阿力,这次去邻县,辛苦你多跑几处地方。”余晚星将布包递给站在面前的阿力,语气里满是信任。阿力是最早跟着余晚星的伙计,不仅熟悉食府从采购到出餐的全流程,还懂如何与农户、食客打交道,是此次考察的不二人选。“余姑娘放心,我一定把邻县的情况摸得清清楚楚,绝不耽误分店开业。”阿力接过布包,用力点头,眼神里满是干劲。
在此之前,余晚星已做足了前期调研。她从常来食府的邻县客商口中得知,邻县县城比本县更繁华,且没有类似“晚星食府”这样主打新鲜食材与特色口味的店铺,市场空白明显;更重要的是,邻县周边有大片农田,农户众多,既能为食府提供稳定的普通食材供应,也能成为杂货铺改良农具、灵泉果汁的潜在客群。“咱们要把‘空间食材+灵泉’的模式复制到邻县,但不能生搬硬套。”余晚星拿出地图,在上面圈出几个关键区域,“你重点去这三处:一是城东的热闹街区,人流量大,适合做堂食;二是城西靠近菜市场的位置,采购食材方便,租金也相对便宜;三是城南的农户聚集区,看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仓库,用来存放食材和杂物。”
除了选址,余晚星还特意交代了考察重点。她翻开小册子,指着上面的表格说:“你要记录下每个区域的租金、人流量(分早中晚三个时段统计)、周边竞品情况,还要尝尝当地的特色菜,看看百姓喜欢偏咸还是偏甜的口味,这些都关系到分店菜单的调整。”她还拿出灵泉果汁样品,“遇到农户或商户,你可以送他们尝尝,问问他们的接受度,顺便打听下当地的食材价格,做到心中有数。”
阿力认真听着,把每一条都记在心里,还主动提出:“余姑娘,我每天晚上会写考察日记,托驿站的人寄回来,您要是有新的想法,也能及时告诉我。”余晚星笑着点头,又叮嘱道:“路上注意安全,遇到解决不了的事,别硬扛,先回县城商量。”
第二天一早,阿力就背着布包出发了。余晚星站在城门口目送他远去,心里既期待又有些忐忑——这是“晚星”第一次走出本县,成败不仅关系到后续的扩张计划,更关系到全家人对未来的期许。张衍之看出了她的心思,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阿力做事稳重,你前期准备得也充分,肯定没问题。咱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等他的消息,同时准备好分店开业的前期物资。”
接下来的日子里,余晚星一边打理着县城的店铺,一边等待阿力的考察日记。每收到一封,她都会和张衍之一起仔细研究。从日记里能看到,阿力的考察进展顺利:城东热闹街区的租金虽高,但人流量远超预期,且周边多是商铺和居民区,客源稳定;城西菜市场附近有一间空置的铺面,面积比县城食府还大,租金却只要城东的一半,且后院有个小仓库,正好用来存放食材;城南农户聚集区的百姓对灵泉果汁接受度很高,不少农户还问“什么时候能在邻县买到”。
更让余晚星惊喜的是,阿力还在邻县找到了一位可靠的合作农户。这位农户种了十几亩蔬菜,听说“晚星”要开分店,主动提出愿意以优惠价格供应新鲜蔬菜,还承诺每天清晨送货上门。“有了稳定的本地食材供应,咱们就能减少从本县运输的成本,还能保证食材新鲜。”余晚星拿着日记,兴奋地对张衍之说,“看来邻县分店的选址,基本可以定在城西菜市场附近了。”
就在余晚星准备让阿力进一步洽谈铺面租赁事宜时,阿力却寄回了一封语气凝重的日记。日记里写道:“余姑娘,城西的铺面虽好,但最近有个外地商人也在打听这间铺面,还说愿意出双倍租金。我试着和房东谈了几次,房东态度犹豫,说要再考虑考虑……”
余晚星看着日记,心里咯噔一下——她没想到,竟然会有人和“晚星”抢铺面。张衍之皱着眉头说:“这个外地商人突然出现,会不会是冲着咱们来的?毕竟‘晚星’在本县的名声,说不定已经传到邻县了。”余晚星沉默着点头,心里也泛起了嘀咕:这个外地商人是谁?他抢铺面是单纯想做生意,还是有其他目的?要是铺面被抢走,邻县分店的计划会不会就此搁置?
此时的阿力,还在邻县和房东周旋,试图说服对方优先租给“晚星”。而余晚星也开始思考应对之策:是加价和外地商人竞争,还是重新寻找其他铺面?就在她犹豫不决时,张衍之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对了,邻县的县令是我当年的同窗,或许可以托他帮忙打听下这个外地商人的底细……”
余晚星眼前一亮,立刻让张衍之写信联系邻县县令。可她不知道的是,这个外地商人的背后,其实还藏着更深的秘密。要是这个秘密牵扯到之前的石渊党羽,邻县分店的计划不仅会受阻,还可能给“晚星”带来新的危机。这个外地商人到底是谁?他抢铺面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余晚星和张衍之能否顺利解决铺面之争,推进邻县分店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