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婶和黑袍人的身影在院门外徘徊了片刻,最终还是离开了。余晚星趴在门缝后,直到再也看不到他们的影子,才敢打开房门,后背早已被冷汗浸湿。“还好没进来。”她小声嘀咕着,心里却满是后怕——李婶主动带黑袍人来村里,说明黑袍人已经开始借助村民的力量打探,以后家里的一举一动都得更小心。
没过多久,许明就背着空竹篮回来了,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娘,30个馒头全卖完了!张叔说,好多人没买到,还问下次能不能多送点。”他从怀里掏出60文钱,小心翼翼地递给余晚星,“这是卖馒头的钱,张叔让我给您带回来。”
余晚星接过钱,指尖触到冰凉的铜钱,心里却踏实了不少——30个馒头卖60文,比卖蔬菜和普通面粉赚得多,而且顾客反馈好,说明“面食变现”的路子走得通。她把钱放进木箱,对许明说:“明天还是送30个馒头,暂时别加量,等稳定了再说。”许明点点头,他也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安全,不能因为销量好就冒进。
接下来的三天,许明每天清晨送30个馒头到张叔铺,每天不到午时就售罄。第四天傍晚,许明回来时,还带来了张叔的口信:“张叔说,好多顾客问有没有面条,想买回去做汤面;还有人说,要是有咸口的花卷,早上配粥吃正好。”
余晚星心里一动——馒头主打“日常主食”,要是能推出面条和花卷,就能覆盖“正餐配菜”和“早餐咸口”的需求,不仅能增加收入,还能让“农户手工面食”的形象更立体,降低被怀疑的风险。她坐在灶边,开始琢磨面条的细节:面粉比例还按之前的3:7(空间精粉3,普通面粉7),这样既能保证口感,又不用重新调整配方;面条按斤卖,普通面条4文\/斤,外地细面7文\/斤,她的混粉面条定价5文\/斤,比普通面条好,又比外地细面便宜,肯定有竞争力。
“明儿,你明天跟张叔说,我们下周一开始送面条,每天2斤,让他先问问顾客要不要预订。”余晚星对许明说。许明赶紧点头:“我明天一早就跟张叔说,肯定有人买!”
当天晚上,余晚星就开始试做面条。她按比例混合好面粉,加温水揉成光滑的面团,盖上湿布醒面半个时辰——醒面时间长,面条煮出来才更筋道。醒好后,她把面团擀成薄薄的面皮,用刀切成均匀的细面,撒上干面粉防止粘连。煮面条时,她特意留了一小碗,打算明天让许明带给张叔试吃,看看口感怎么样。
“娘,面条好香啊!”许兰凑到灶台边,闻着面条的香味,忍不住咽口水。余晚星笑着盛了一碗,递给许兰:“尝尝好不好吃。”许兰尝了一口,连连点头:“好吃!比普通面条有嚼劲,还带着麦香。”
就在这时,院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敲门声,紧接着是王大娘的声音:“晚星,在家吗?我来还盐。”余晚星心里一紧,赶紧让许明把案板上的面条收拾好,藏进里屋,又用湿布擦了擦灶台,确保没有留下面粉痕迹。她打开院门,笑着说:“王大娘,这么晚了还麻烦您跑一趟。”
王大娘走进院子,眼睛不自觉地往厨房瞟了一眼,笑着说:“刚才路过,闻到你家有面香味,是不是在做面条啊?”余晚星心里咯噔一下——晚上做面条,确实容易引起怀疑。她赶紧解释:“是啊,孩子想吃,就做了点,自家磨的粉,口感一般。”王大娘没再多问,放下盐罐就走了。
关上门后,余晚星松了口气,却也意识到:晚上做面食容易被邻居闻到香味,以后得改成清晨做,做完直接让许明送走,既能保证新鲜,又能减少香味扩散。可她也清楚,这只是暂时的办法,要是以后推出花卷,制作过程更复杂,说不定还会遇到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