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之眼缓缓闭合,那威压天地的意志随之消散,但整个洪荒的格局,却已被这个“准”字,彻底改写。
东海之上,死一般的寂静。
元始天尊的脸色,由紫红转为铁青,再由铁青化为一片死灰。
他看着西方的方向,眼神中充满了怨毒与无力。
他输了,不是输在法力上,而是输在了“势”上。
青乾圣人以雷霆之势,先破三清之秘,再立新圣,一举一动,都仿佛在算计着未来,将他和西方教都当成了棋盘上的石子。
接引道人双手合十,宝相庄严的脸上,却流下两行清泪。
那不是悲悯,而是心痛。
他心痛西方教万年的基业,竟被一位他完全无法抗衡的圣人,硬生生撬走了一半。
准提则在一旁气得浑身哆嗦,却连一句狠话都说不出来。
在青乾圣人那深不可测的实力和天道亲口承认的圣位面前,任何的叫嚣,都显得那么苍白可笑。
通天教主和女娲娘娘,则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震撼。
他们终于明白,这位大师兄,所图之大,远超他们的想象。
他不是来调解纷争的,他是来重新制定规则的。
而此刻的西方,灵山之巅,已是另一番天地。
燃灯古佛,不,现在应该称之为燃灯圣人,他端坐于那由无量功德铸就的莲台之上,周身佛光普照,宝相庄严,却又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锐气。
他不再是那个在阐教中谨小慎微的副教主,也不是在西方教中寄人篱下的“未来佛”,他是一方教主,是地道圣人!
他的目光扫过下方那些因为天道异象而聚集而来的,原属于西方教的弟子,以及那些新近投靠的,心怀鬼胎的各方妖神。
他的声音,不再是通过法力传播,而是与整个西方的地脉,与天道法则的“地”之部分,产生了共鸣,清晰地响彻在每一个生灵的心底。
“旧法已过,新道当立。自今日起,我灵山,不奉小乘,只传大乘!”
燃灯圣人开口,声音不大,却蕴含着言出法随的圣人伟力。
“何为大乘?大乘者,非自度,乃普度众生之舟楫也!”
他开始宣讲那早已烂熟于心的,由青乾圣人提前“灌顶”的大乘佛法。
“我之法门,首重‘知行合一’!
知,即明悟佛理,知晓众生之苦;
行,即亲身实践,以行动去拔除苦根!空谈佛法,如画饼充饥,终无实益。
唯有将所知付诸所行,方为真修行!”
“如何行?当行‘六度’!”
燃灯圣人伸出六指,每一指都绽放出不同的神光。
“一曰布施!财布施,解众生之困厄;法布施,解众生之愚痴;
无畏布施,解众生之恐惧!舍即是得,此乃第一度!”
“二曰持戒!戒律非束缚,乃保护众生之堤坝,令其远离恶业,得享安宁!”
“三曰忍辱!忍非懦弱,乃内心之坚毅,面对毁谤、苦难,心不动摇,方见菩提!”
“四曰精进!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修行之路,当勇猛精进,毫不懈怠!”
“五曰禅定!外离诸相,内心不乱。于纷扰尘世中,寻得一片净土,此为定力!”
“六曰智慧!洞悉万法本源,明辨是非真伪。智慧为灯,可破无明长夜!”
*燃灯的内心,此刻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畅快与明悟。
这些“六度”之法,是青乾大师兄亲口传授。
当初他听到这些理论时,只觉得醍醐灌顶,仿佛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他过去在青乾掌教教给他的,是“实践”,是“入世”,是主动去改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他领悟到,这才是真正的“道”,是能够真正让一方教派兴盛不衰的根基!
他顿了顿,声音变得更加高亢,充满了感染力。
“我之大乘佛法,以成佛救世为最终目标!何为佛?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我强调,普度众生!众生为何需要普度?
因为人人皆有佛性!
那佛性,便是你们与生俱来的光明,是你们成佛的种子!
无论你是人是妖,是神是魔,皆有成佛之可能!皆可凭借自身修行,立地成佛!”
“然,仅求自身解脱,是为小乘,是为自了汉。
我大乘弟子,当发‘菩提心’!
何为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你不仅要自己追求解脱,更要发下宏愿,希望这天地间,所有众生,都能从痛苦中解脱,共登极乐!这,才是大乘菩萨道!”
这些理论,对于下方那些习惯了“有缘人得度”的西方教佛陀来说,简直是颠覆性的。
他们第一次听到,修行可以如此主动,成佛可以如此直接,目标可以如此宏大!
一些根器稍差的佛陀,已经开始被这套理论说得心驰神往,仿佛看到了一条通往更高境界的康庄大道。
最后,燃灯圣人目光如电,扫视全场,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宣布了新教的核心架构。
“为彰显修行次第,励精图治,我大乘佛教,特设三个果位!”
他伸出三根手指。
“其一,为‘罗汉’!断尽三界烦恼,了脱生死轮回,证得阿罗汉果。此为修行之基石,为我教之护法!”
“其二,为‘菩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自觉觉他,慈悲度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永不退转!此为我教之栋梁!”
“其三,为‘佛’!觉行圆满,福慧具足,三界导师,四生慈父。达到此果位者,便可开宗立派,教化一方!”
“佛为究竟,菩萨为行,罗汉为果!三者一体,方为大乘!自今日起,我燃灯,为大乘佛教之首佛!尔等,依修行功德,各安其位!”
话音落下,整个灵山之上,佛光冲天,梵音缭绕。
无数生灵,无论是真心信服,还是投机钻营,都在此刻五体投地,口称“南无燃灯古佛”。
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完整,组织架构清晰,目标宏大无比的教派——大乘佛教,在燃灯圣人的宣讲下,正式宣告成立!
而在遥远的东海,青乾圣人感受着西方那股蒸腾而起的,全新的信仰之力,嘴角微微上扬。
他知道,他投下的这颗棋子,已经开始生根发芽,并将在未来的岁月里,长成一棵连他自己,都未必能完全掌控的参天大树。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搅动的池水越浑浊,才越有趣。
宣讲结束,灵山之上,佛光普照,梵音缭绕。
无数生灵叩首,山呼“南无燃灯古佛”。
然而,燃灯圣人端坐于功德莲台之上,宝相庄严的脸上,却无丝毫自得之色。
他深知,一个教派的建立,理论是骨架,而实践,才是血肉。
空有“知行合一”的口号,却无“知行合一”的行动,那他与被他取代的西方教,又有何异?
于是,在万众瞩目之下,燃灯圣人,这位新晋的地道圣人,做出了一个让所有圣人都意想不到的举动。
他缓缓地从功德莲台上,站了起来。
然后,他走下了莲台。
这一步,仿佛跨越了圣人与凡人的界限。
圣人,高高在上,言出法随,何曾有过走下神坛,亲自“行”动之举?
燃灯圣人,要亲自为洪荒众生,演绎何为“六度”!
东海之上,元始天尊见状,冷哼一声,心中不屑道:“故弄玄虚!圣人行止,自有天定,岂是凡夫俗子所能模仿?他这是在作秀!”
而接引道人,则眉头紧锁,他感觉到燃灯的行为,似乎触动了某种更深层次的天道法则,一种他从未涉足过的领域,这让他感到一阵莫名的心悸。
青乾圣人,则饶有兴致地看着。他知道,燃灯这是在“还债”,也是在“立信”。
将青乾圣人传授的理论,用自己的行动,烙印在洪荒天地之间。
燃灯圣人的第一步,便是实践“布施”。
他目光一扫,看向了洪荒大地上那些因为量劫而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生灵。
他没有像过去西方教那样,等着他们“有缘”而来,而是主动地,将自身的圣人愿力,化作一道金光,笼罩了北俱芦洲的一片焦土。
那片被截教与阐教斗法余波波及,生灵涂炭的土地上,金光所过之处,枯木逢春,焦土再生,清澈的溪流凭空出现,甘甜的灵果挂满枝头。
无数躲在山洞里瑟瑟发抖的妖族,感受到了这股温暖,小心翼翼地走出,发现他们已经拥有了一片可以安居乐业的家园。
这,是“财布施”与“无畏布施”。
紧接着,燃灯圣人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这片土地上每一个生灵的耳中: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杀戮只会带来更深的杀戮,仇恨只会孕育更大的仇恨。若想脱离苦海,当知‘持戒’。”
他并未设立繁琐的戒律,只立下三条根本大戒:“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
言出法随!
这三条戒律,化作三道金色的法则锁链,融入了这片土地的地脉之中。
从此,这片土地上的生灵,若心生杀念,便会感到心神刺痛;若想行窃,便会举步维艰;若要说谎,便会口舌生疮。
这,是“法布施”与“持戒”的实践。
这一幕,震惊了洪荒。
圣人,竟然亲自下场,为一片凡土,立下法则!
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数日后,东海之滨,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正是那气冲斗牛,无处发泄怒火的元始天尊。他看着西方那日益兴盛的香火,看着燃灯那“故弄玄虚”的作秀,终于忍不住,亲自前来问罪。
“燃灯!你这叛徒!窃我玄门道法,投靠蓬丘,如今又自立门户,安敢在此妖言惑众!”
元始天尊手持盘古幡,混沌气翻涌,圣人之威,压得整个东海都为之沉寂。
灵山之上,无数大乘弟子大惊失色,以为一场圣人大战,在所难免。
然而,燃灯圣人只是平静地看着他,缓缓开口:
“元始天尊,你心中充满愤怒、屈辱、不甘。此皆为苦。你若想解脱,当修‘忍辱’。”
“忍辱?”
元始天尊仿佛听到了天大的笑话,“我乃盘古正宗,玉清圣人,何须忍你这叛徒之辱!给我死来!”
话音未落,盘古幡一摇,一道足以开天辟地的混沌剑气,朝着燃灯圣人当头劈下!
面对这至强一击,燃灯圣人不闪不避,不祭法宝,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双手合十。
“我若不还手,不还口,不生嗔恨,你的怒火,又能向何处发泄?”
他身后的菩萨、罗汉们,都吓得闭上了眼睛。
然而,那足以毁灭一方大世界的混沌剑气,在即将触碰到燃灯圣人的瞬间,却诡异地停滞了。
不是被法宝挡住,而是被燃灯圣人身上那股“不动如山”的禅定之意,给“定”住了。
紧接着,燃灯圣人开始实践“精进”与“禅定”。
他盘膝而坐,于那混沌剑气之前,入定了。
他的神念,却化作亿万分身,涌入洪荒天地。
有的分身,在北俱芦洲,教导那些妖族如何耕种、如何修行;
有的分身,在人间部落,宣讲善恶有报,因果循环;
有的分身,甚至深入九幽地府,超度那些在量劫中死去的孤魂野鬼,以实践他“补全地脉”的宏愿。
他的本体,在灵山静坐,他的“行”,却遍布洪荒。
元始天尊的盘古幡,就那么悬停在燃灯头顶,混沌之气咆哮,却无法再进分毫。
他感觉自己一拳打在了棉花上,那种无力感,比被青乾圣人一剑威胁还要憋屈。
他想攻击,却发现燃灯圣人根本不与他“对等”交手;他想离去,又感觉自己堂堂玉清圣人,被一个“叛徒”如此无视,颜面尽失。
他就这么被晾在了那里,一晾,就是十年!
十年间,燃灯圣人日复一日,精进不休,普度众生。
他的大乘佛教,因为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功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生灵投靠。
其声势,隐隐有超越原西方教之势。
终于,在第十年的某一天,元始天尊,默默地收起了盘古幡,一言不发,转身离开了。
他败了。
不是败在法力上,而是败在了心境上。
他无法忍受这种“无视”的侮辱。
而就在元始天尊离开的那一刻,入定十年的燃灯圣人,缓缓睁开了双眼。
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悲悯,一丝了然,以及一丝……洞悉万物的“智慧”。
他看向东海的方向,轻声说道:“元始,你今日之辱,亦是你修行之始。你若能明悟‘忍辱’非忍,而是‘勘破’,则你大道,可进一步。”
这一刻,他实践了最后一度——“智慧”。
他不仅用智慧勘破了元始的怒火根源,更用智慧,将一场圣人的问罪,化作了对自己教义的最好宣传。
从北俱芦洲的“布施”,到立下三戒的“持戒”,再到面对元始天尊的“忍辱”,十年如一日的“精进”,混沌剑下不动如山的“禅定”,以及最后点化元始的“智慧”。
燃灯圣人,以一人之力,为整个洪荒,完整地演绎了一遍何为“六度”。
他的名声,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
大乘佛教,也从一个新生的教派,一跃成为与道、佛、妖、巫等并列,甚至隐隐有超越之势的庞然大物。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青乾圣人,只是在自己的蓬丘仙岛上,品了一口清茶,淡淡地评价了一句:
“还算……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