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清晨,薄雾还没散尽,青石乡薯条厂的大门外,李泽岚带着张卫国和销售团队,早早候着。一辆黑色商务车缓缓驶来,车身上“南方食品集团”的logo在晨光里格外显眼。
车门打开,南方食品集团的副总林宇穿着笔挺的西装,戴着黑框眼镜,手里拿着平板电脑,步伐干练。他身后跟着技术总监、采购经理和市场分析师,一行人背着电脑包,神色冷峻。
李泽岚快步迎上去,伸手笑道:“林总,一路辛苦了!欢迎来青石乡考察。”林宇握了握手,目光快速扫过薯条厂的大门、外墙,点了点头:“不辛苦,希望今天能看到有潜力的产品。”
走进厂区,李泽岚边走边介绍:“咱们厂的设备是从德国引进的,能保证薯条的速冻工艺达到国际标准。去年投产以来,已经为辛普劳供应了三批速冻薯条,品质得到了认可。”
林宇没接话,径直走进生产车间。车间里,工人们穿着统一的工作服,戴着口罩和手套,正在忙碌。林宇走到一台切薯机前,停下脚步,伸手摸了摸刚切好的薯条条,手指捻了捻,眉头微皱:“切条的粗细误差有点大,这会影响炸制后的口感一致性,品控还得加强。”
技术总监立刻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快速记录。李泽岚心里一紧,解释道:“可能是最近设备有点磨损,我们马上安排检修,保证下一批的切条精度。”
接着是速冻环节。林宇看着巨大的速冻柜,问:“速冻时间和温度是怎么控制的?”李泽岚刚要回答,销售团队里的小刘抢先说:“速冻时间是30分钟,温度在零下35摄氏度,能最大程度锁住薯条的水分和营养。”
林宇看了小刘一眼,没说话,转头对技术总监说:“记录一下,回去做个模拟实验,看看这个速冻参数下,薯条的复炸效果和口感保持时长。”
走出车间,张卫国带着准备好的种薯基地资料迎上来:“林总,这是我们种薯基地的土壤检测报告、种薯培育流程,还有农户的种植记录,您看看。”
林宇接过资料,翻了两页,问:“种薯的农药残留检测,多久做一次?”张卫国回答:“每周抽检一次,有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出报告,保证符合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可不够。”林宇合上资料,“我们集团的采购标准,比国标还要严格20%,像有机磷、氯氰菊酯这些农药残留,必须低于行业最低标准。”
李泽岚和张卫国对视一眼,都没说话——这意味着,种薯基地的农药使用管控,还得进一步升级。
到了会议室,桌上摆着各种口味的速冻薯条样品。市场分析师打开投影仪,放上行业调研报告:“目前国内速冻薯条市场,年增长率在8%左右,但头部品牌已经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新品牌要想突围,难度很大。”
她拿起一根薯条,接着说:“从口感和外观来看,青石乡的薯条有一定优势,但品牌知名度几乎为零,营销和渠道是最大短板。如果要跟我们集团合作,必须接受我们的品牌授权和渠道管控,不然很难打开销路。”
这话一出口,会议室里静了下来。李泽岚明白,“品牌授权和渠道管控”,意味着薯条厂要放弃自主营销,利润也得被集团分走一大半,这跟他最初的规划相差甚远。
林宇看着李泽岚,语气缓和了些:“李书记,我们集团在全国有500多家连锁超市、3000多家快餐店,只要产品符合标准,销路不是问题。但我们也有自己的考量——品牌声誉、食品安全、长期供应稳定性,这些都得保障。”
李泽岚深吸一口气,问:“如果我们接受品牌授权和渠道管控,合作模式是怎样的?利润分成、供货价格怎么定?”
采购经理接过话:“供货价格按市场均价下浮10%,利润分成是四六开,我们拿六成,你们拿四成。前期我们会投入营销资源,帮你们打开市场,但你们得保证年产量不低于5000吨,不然合作随时终止。”
这个条件很苛刻,几乎把薯条厂的利润压到了极限。李泽岚看向张卫国,张卫国微微摇头,眼里满是担忧——这么低的利润,别说还贷款、给老乡分红,就连维持工厂运转都吃力。
可李泽岚心里清楚,要是不答应,薯条厂可能永远打不开销路,之前的努力都得白费。他沉默了片刻,说:“林总,这个条件太苛刻了,我们需要时间考虑。不过我可以保证,产品品质和供应稳定性,我们一定能做到最好。”
林宇笑了笑:“理解,毕竟是大合作。但我们的考察期只有一周,一周内给答复,要是错过这次机会,以后合作的门槛会更高。”
送走南方食品集团的人,李泽岚站在厂门口,看着远去的商务车,心里像压了块大石头。张卫国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李书记,这条件太狠了,咱们不能轻易答应。”
“我知道。”李泽岚叹了口气,“但要是不答应,销路怎么办?老乡们的种薯都等着变现,贷款也快到期了。”
两人回到办公室,销售团队的人都在,小刘急得眼眶都红了:“李书记,这利润分成太欺负人了!咱们辛苦建厂、种薯,最后只能拿四成,凭什么?”
“凭人家有渠道,有品牌。”李泽岚靠在椅背上,“在这个行业里,没有话语权,就只能被人拿捏。”
张卫国坐在一旁,手指在桌上轻轻敲着:“这被人掐着脖子还是真难受!”
李泽岚没说话,他心里清楚,在这一年中得靠自己,这样在和辛普劳合作建厂时候,他们才能够增加很多条件,小渠道又零散,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次南方食品集团的考察,是个机会,也是个陷阱——一旦跳进去,薯条厂可能就失去了自主发展的机会;可要是不跳,又找不到其他出路。
晚上,李泽岚独自坐在办公室,看着墙上的产业规划图,那些原本充满希望的线条和标注,此刻却像一道道枷锁。他拿起手机,给苏晴打了电话,把考察的情况说了一遍。
苏晴沉默了一会儿,说:“我觉得张乡长说得有道理,不能轻易答应南方食品集团的条件。要不我让我爸再帮着问问其他食品企业,看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
“不用了。”李泽岚拒绝了,“我不想总靠你爸的关系,这次我想自己解决。”
挂了电话,李泽岚在办公室里踱步。他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一周内,必须做出决定,是接受南方食品集团的“不平等条约”,还是继续在市场的夹缝里寻找生机。而这个决定,不仅关乎薯条厂的命运,更关乎青石乡那些把希望寄托在种薯上的老乡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