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的雾气还没散尽,薯条厂车间里的蒸汽就已经腾起——试生产成功后,工厂每天都要产出8吨薯条,一部分送往延安、西安的快餐品牌,另一部分则暂存在冷库,等着辛普劳下次考察时取样检测。没人想到,这份藏在大山里的“产业热度”,会在短短一周内,顺着乡道飘出宜都县,传到宜都市里;更没人想到,苏晴笔下的一篇报道,会让“青石乡”三个字,成了市里干部们开会时热议的话题,而报道里关于“青石乡与辛普劳合作约定”的内容,更像一颗石子,在宜都的产业发展版图里,激起了层层涟漪。
苏晴决定写这篇报道,是在9月3日的清晨。那天她去乡卫生院探望赵书记,刚走到病房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熟悉的笑声——是市农业农村局的副局长张启明,正握着赵书记的手说:“老赵,你们青石乡可真藏不住事!昨天我在市局开会,局长还问‘听说你们县有个乡,要跟辛普劳合作做薯条?’我当时都答不上来,今天特意过来,就是想听听这事儿的来龙去脉。”
赵书记笑着指了指门口的苏晴:“张局长,你问她最合适!晴丫头跟着我们跑了大半年,从赴美考察到建厂调试,她都记在本子上呢!”苏晴愣了一下,走进病房,张启明立刻起身:“苏记者,那可太好了!现在市里正缺‘基层对接国际资源’的案例,要是青石乡的事能说清楚,说不定能争取到市级的产业扶持资金,还能作为典型在全市推广。”
张启明的话,像一颗火星,点燃了苏晴心里的想法。其实前几天,她和李泽岚因“报道细节”闹矛盾后,就一直憋着股劲——她理解李泽岚怕“提合作约定”会给辛普劳压力,怕“写干部辛苦”会显得刻意,但她更清楚,基层的实干,需要被看见;青石乡的努力,不该只藏在大山里。尤其是和辛普劳的合作约定,不仅是青石乡的底气,更是能让上级部门看到“小乡镇也有大格局”的窗口。
“张局长,您放心,我这就整理材料,争取三天内把报道写出来!”苏晴当场答应,走出卫生院时,脚步都比平时轻快——之前和李泽岚的争执,瞬间有了清晰的方向:两个人不是“想法对立”,而是“目标一致、路径不同”,现在有了市里的关注,她更要把这篇报道写好,既给青石乡争取支持,也给李泽岚吃一颗“定心丸”。
回到宿舍,苏晴翻出了一厚摞采访笔记,还有相机里存的几百张照片——有2010年3月,李泽岚从美国带回的辛普劳技术手册,封面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有5月跑贷款时,李泽岚在银行门口徘徊的背影,照片里他手里攥着的《可行性报告》都被雨水打湿了一角;有7月建厂时,赵书记穿着迷彩服在雨里扛钢架的场景,裤脚沾满泥巴,却笑得格外有力;还有8月试生产那天,工人师傅们围着油炸锅,看着金黄的薯条出来时,眼里闪着的光。这些细节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过,苏晴突然觉得,报道的框架一下子清晰了——不用写宏大的理论,不用喊空洞的口号,就用“人”的故事,串起青石乡的产业路。
她把报道的标题定为《青石乡:小薯条叩开国际门,与辛普劳共绘产业蓝图》,开头没写工厂,没写政策,而是从王大爷的视角切入:“9月1日早上,我揣着刚领的5000块种薯分红,揣着孙子‘想吃薯条’的念叨,去了乡上新建的薯条厂。站在车间门口,我听见机器嗡嗡转,看见一根根金黄的薯条从传送带上滑下来,像小金条似的。李乡长走过来说,‘王大爷,这薯条要是达标,以后可能要卖到麦当劳,咱们农民也能跟国际大公司打交道了!’我当时眼泪都快下来了——谁能想到,咱们这靠天吃饭的山乡,也能有今天!”
报道的第一部分,苏晴写的是“青石之拼”。她详细描述了李泽岚带队赴美考察的细节:“2010年3月,李泽岚带着苏晴、陈教授,飞了14个小时到美国辛普劳总部。在种薯培育基地,他蹲在田里记笔记,从茎尖剥离的温度到病毒检测的时间,记了整整42页;在薯条加工车间,他跟着技术员学操作,连输送带的速度调节都要反复问‘为什么是每分钟1.2米’。回国时,他的行李箱里没带一件纪念品,装的全是技术手册、检测报告,还有他画的‘青石乡产业规划草图’。”
接着,她又写了建厂时的“难”:“5月申请贷款时,李泽岚带着《可行性报告》跑了县农商行3次,前两次都被以‘抵押物不足’拒绝。第三次去时,他拉着银行行长去种薯田,蹲在地里算‘细账’:‘咱们的脱毒种薯淀粉含量18%-20%,刚好符合薯条标准,一年能产200吨,按现在的订单价,两年就能还清贷款。’直到县里拿出农业产业风险补偿金做担保,贷款才终于批下来。而赵书记,这位部队出身的老书记,从建厂那天起就没回过家,7月连阴雨时,他带着工人冒雨吊装速冻隧道,后腰的旧伤复发,却只是裹块纱布接着干,直到8月20日调试切刀时,突然晕倒在车间里。”
这些细节,苏晴写得格外用力,因为她知道,这些“拼”和“难”,才是青石乡能走到今天的根本。她在文中写道:“青石乡的薯条厂,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干部们跑出来的,是工人师傅们干出来的,是老乡们用信任托起来的。每一根薯条里,都藏着青石人的韧劲。”
报道的第二部分,苏晴把重点放在了“品质之硬”上。她没只说“合格率93%”这个数字,而是用具体的场景和人物,让“品质”变得可感可知:“8月18日,美国‘有所切刀’运到车间时,陈教授盯着刀片看了半天——这是辛普劳给麦当劳供货时用的切刀,刀刃硬度达hRc60,能把薯条的误差控制在0.1厘米以内。调试那天,陈教授跟着辛普劳的汤姆学磨刀,角度要精准到25度,力度要均匀,他练了整整一下午,手指磨得发红,才终于掌握了要领。试切时,看着一根根长短一致、粗细均匀的薯条滚出来,汤姆竖起了大拇指:‘青石乡的技术团队,学习速度超出我的预期,这薯条的品质,已经达到了我们给快餐品牌供货的基础标准。’”
她还写了污水处理站的细节:“为了达到环保标准,青石乡特意建了‘预处理+生物氧化+沉淀消毒’的三级污水处理系统,每天能处理200吨废水。8月20日试运行那天,县环保局的工程师来检测,处理后的废水cod值只有80mg\/L,远低于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李泽岚说:‘咱们办企业,不能只想着赚钱,环保是底线,也是给老乡们的承诺。’”
而报道的第三部分,也是最受关注的部分,苏晴清晰地写出了“青石乡与辛普劳的合作约定”。她在文中写道:“根据双方谈判达成的共识,青石乡需自主运营薯条厂一年,且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辛普劳将启动合资建厂流程——全额承担设备升级费用,将青石乡的种薯纳入全球采购体系,甚至帮助青石乡对接麦当劳、肯德基等国际快餐品牌的供应链。目前,辛普劳已派汤姆带领的技术团队完成首轮设备调试,后续将每月派技术员远程指导,每季度来青石乡实地考察,助力青石乡达标。”
为了让这份约定更有说服力,苏晴还引用了马克的邮件内容:“马克在给李泽岚的邮件中写道:‘青石乡的建设速度和品质把控,让我们看到了合作的潜力。我们期待一年后,能与青石乡携手,把这里的薯条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也让更多人知道,中国乡镇的农产品,有能力达到国际标准。’”
9月6日,苏晴把写好的报道发给了《宜都日报》的编辑。编辑看到稿子时,正愁没有“基层产业创新”的重磅选题,苏晴的报道不仅有故事、有细节,还有“国际合作”这个亮点,立刻决定:“这篇稿子登9月8日的头版头条,再加个编者按,突出‘基层实干+国际视野’的主题,让全市都看看青石乡的做法!”
9月8日一大早,《宜都日报》送到了宜都市各个机关单位、乡镇办公室。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第一时间看到了报道,当即召集班子成员开会:“青石乡的案例太典型了!一个偏远乡镇,能主动对接辛普劳,还建成了标准化的薯条厂,这说明基层有想法、有能力!咱们要立刻组织考察团,下周到青石乡去,把他们的经验总结出来,在全市推广。另外,给青石乡的产业扶持资金,要尽快落实,还要帮他们申请‘省级出口农产品培育基地’的资质,为后续对接国际市场铺路。”
市委书记在看到报道后,也在全市干部大会上特意提到了青石乡:“同志们,青石乡的事告诉我们,基层不是‘没资源’,而是‘要主动找资源’;不是‘没机会’,而是‘要自己创机会’。李泽岚团队跑贷款、建工厂,赵书记带病攻坚,苏晴写报道造势,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青石乡的发展出力。咱们全市的干部,都要学习这种‘实干+创新’的精神,把手里的工作干好,把群众的事办好!”
消息传到青石乡时,李泽岚正在车间里跟汤姆讨论速冻参数。小马拿着《宜都日报》跑进来,激动地说:“李乡长,咱们上头条了!市里都知道咱们要跟辛普劳合作了!”李泽岚接过报纸,仔细读着苏晴写的报道,看到里面写着“李泽岚在银行门口徘徊时,手里的报告被雨水打湿”,看到写着“赵书记晕倒前,还在叮嘱‘切刀要保养好’”,心里又暖又愧——之前他还担心苏晴写合作约定会给辛普劳压力,现在才明白,苏晴不仅是在“造势”,更是在为青石乡争取实实在在的支持。
他掏出手机,给苏晴发了条短信:“报道写得很好,谢谢你。之前是我考虑不周,只想着风险,没看到你想为青石乡争取支持的心意,抱歉。”
没过多久,苏晴回了短信,附带了一张照片——是她在车间里拍的,金黄的薯条从传送带上下来,阳光洒在上面,格外耀眼。短信里写着:“不用道歉,咱们都是为了青石乡。现在市里关注了,以后申请政策、对接资源都更方便了,接下来,咱们一起把薯条厂运营好,不辜负这份期待。”
李泽岚看着短信,忍不住笑了。车间里,汤姆走过来,拿着报道说:“李,这篇报道我看了,写得很真实。我们总部已经知道了青石乡的情况,马克说,等下次考察,他会亲自来,看看这座能写出这么好故事的乡镇,到底有多大的潜力。”
李泽岚点点头,望向窗外——远处的种薯田里,老乡们正在采收,笑声顺着风飘过来;车间里,机器还在嗡嗡转,薯条的香气弥漫在空气里;而苏晴,正拿着相机,在车间里记录着工人师傅们忙碌的身影。他知道,苏晴的报道,不仅让青石乡被更多人看见,更让青石乡与辛普劳的合作,多了一份“外部推力”。接下来,只要把薯条厂运营好,把合格率稳定住,青石乡的薯条,一定能像报道里写的那样,叩开国际市场的大门,让老乡们的日子,跟着这金黄的薯条一起,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