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卷:余温与远路
第一百八十二章 故人重逢
深秋的北京,国际能源论坛的会场人声鼎沸,刚结束“全球能源共享联盟”主题演讲的苏晚晴,被潮水般涌来的媒体记者和行业同仁围住。她耐心解答着关于零碳示范村建设、氢储能技术攻关的问题,脖子上的向日葵项链在灯光下闪着温润的光,那是父亲留下的念想,也是她一路前行的力量。
好不容易摆脱人群,刚走到会场休息区的走廊,一位身着深灰色西装的老者便拦住了她的去路。老者身形挺拔,虽头发已染霜白,眼角刻着深浅不一的岁月痕迹,但脊背依旧笔直,尤其是那双眼睛,在看到她的瞬间,泛起了熟悉的光亮,像是蒙尘的星辰被突然点亮。
“晚晴,真的是你?”老者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微颤,伸出的手在半空中停顿了片刻,似乎想触碰她的肩膀,又因克制而轻轻收回,落在身侧微微握紧。
苏晚晴愣在原地,目光在对方脸上定格了足足三秒。这张脸,曾无数次出现在父亲书房的旧照片里——泛黄的影像中,他与父亲并肩站在苏氏早期的实验室里,两人都穿着白大褂,笑容青涩却坚定。他是父亲苏振海创业初期最得力的伙伴,是苏氏集团首任技术总监,也是当年在“暗鸦组织”疯狂渗透苏氏时,突然销声匿迹、被外界误传为“叛逃”的陈敬之。
“陈叔叔?”苏晚晴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记忆如同被按下快进键的影片,瞬间翻涌而来。小时候,陈敬之是家里的常客,每逢周末都会提着她最爱的草莓蛋糕上门。他会把她抱到实验室的操作台前,耐心教她辨认各种仪器,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光伏板如何将阳光变成电能,还笑着说:“晚晴以后要接你爸爸的班,做能源领域的小勇士,把光明送到全世界。”
可在她十岁那年,陈敬之突然失踪了。那天父亲回到家时,眼底满是血丝,沉默了一整晚,只在睡前摸了摸她的头说:“陈叔叔因个人原因离开了,以后很难再见面。”直到三年前,她整理父亲遗物时,才在书桌最底层的暗格里发现了一封未寄出的信。信中父亲写道:“敬之是为了保护核心技术图纸不被‘暗鸦’夺走,才假意叛逃,独自带着图纸远走他乡。他知道太多苏氏的技术机密,‘暗鸦’不会放过他,唯有隐姓埋名,才能保全自己,也保全苏氏最后的希望。”
二十年来,苏晚晴无数次想象过陈敬之的模样,却从未想过会在这样的场合重逢。她看着眼前这位鬓角染霜的老者,眼眶瞬间泛红,快步上前:“陈叔叔,真的是你!这些年,你去哪里了?我们找了你好久。”
陈敬之看着眼前亭亭玉立、眉宇间带着父亲影子的姑娘,眼眶也忍不住湿润了,他抬手拭去眼角的湿润,声音依旧带着哽咽:“孩子,让你和你父亲受苦了。这些年,我一直在关注苏氏,看着你从废墟中把企业一点点拉起来,看着振海的遗志被你传承,看着分布式光伏项目照亮那么多偏远村落,我既欣慰又愧疚——没能在你最难的时候陪在你身边,帮你分担哪怕一点点。”
两人找了个安静的贵宾休息室坐下,服务员送来温水,陈敬之捧着水杯,指尖微微发颤,缓缓讲述起这二十年来的经历。当年,“暗鸦组织”以他家人的安全相要挟,逼迫他交出苏氏的核心能源技术图纸。为了保护家人和技术,他与父亲秘密商议,上演了一场“叛逃”的戏码。他带着加密后的技术图纸,在父亲安排的秘密通道帮助下,连夜离开了国内,从此隐姓埋名,辗转于欧洲多个国家。
“‘暗鸦’的人一路追杀,我不得不频繁更换身份,住最便宜的出租屋,做最普通的工作,晚上才能偷偷拿出图纸继续研究。”陈敬之的声音低沉而沙哑,“我在一家小型科研机构做过清洁工,在实验室打过杂,就是为了能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动态,完善当年我和你父亲未完成的氢储能项目。我知道苏氏后来遭遇变故,振海他……”说到这里,他哽咽着说不下去,停顿了许久才平复情绪,“我多次想回来帮你,可‘暗鸦’的余党一直盯着我手里的技术,我怕自己出现会给你和苏氏带来灭顶之灾,只能在遥远的地方,默默为你祈祷。”
直到半年前,国际刑警组织彻底肃清了“暗鸦”的残余势力,他隐藏的身份才终于安全。得知北京要举办国际能源论坛,而苏晚晴会作为重要嘉宾出席,他立刻订了机票,不远万里赶来,只为亲眼看看长大成人的她,看看重生的苏氏。
“陈叔叔,你没有对不起我们,反而该是我们谢谢你。”苏晚晴递上一张纸巾,眼中满是敬佩与心疼,“若不是你守住了核心技术,苏氏的技术革新也不会这么顺利。这些年,你一个人在外漂泊,一定受了很多苦。”
陈敬之摇了摇头,擦干眼泪,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不苦,只要苏氏还在,只要振海的初心还在,我吃再多苦都值得。”他看着苏晚晴,目光中满是期许,“听说你们现在正在攻关氢储能技术?遇到什么难题了吗?”
苏晚晴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平板,调出振海能源创新研究院的最新研发报告:“是啊,我们已经攻克了新型生物多糖储能电池,现在重点攻关氢储能技术,目前最大的瓶颈是催化剂的稳定性——我们用的铂基催化剂,不仅成本高,而且在极端环境下容易失活,影响储能效率。”
陈敬之接过平板,仔细看着上面的技术参数,眼神逐渐变得锐利起来,像是猎手发现了猎物。他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拿出一个用黑色皮革包裹的笔记本,封面已经磨损严重,边角泛着毛边。他小心翼翼地翻开,里面是泛黄的纸页,密密麻麻写满了工整的字迹,还有各种手绘的实验图表和计算公式。
“这是我和你父亲当年的研究笔记,上面记录了我们关于氢储能技术的所有思路和实验数据。”陈敬之指着其中一页,“你看,我们当年就意识到铂基催化剂的局限性,尝试用过渡金属氧化物复合催化剂,虽然当时受限于技术条件没能成功,但这些年我在海外一直没停止研究,对配方和制备工艺做了很多改进,现在已经有了成熟的技术方案。”
苏晚晴凑近屏幕,看着笔记上父亲和陈敬之共同标注的红色痕迹,指尖轻轻抚过平板上的字迹,仿佛感受到了两位父辈当年在实验室里并肩作战的温度。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那些画满圈点的修改痕迹,承载着他们对能源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陈叔叔,你愿意回来吗?”苏晚晴抬起头,眼神恳切而坚定,“苏氏需要你,振海能源创新研究院需要你,我更希望能和你一起,完成你和父亲未竟的事业,让氢储能技术早日落地,让更多人受益。”
陈敬之看着眼前的姑娘,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苏振海——一样的坚定,一样的有担当,一样的心怀大爱。他重重地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泪光:“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和振海一起,让我们的研发成果造福人类。现在,振海不在了,但你继承了他的初心,我终于可以实现这个心愿了。晚晴,我愿意回来,余生都交给苏氏,交给我们共同的事业。”
这时,陆承渊和秦峰闻讯赶来。刚才苏晚晴的助理悄悄联系了他们,告知了陈敬之出现的消息。秦峰曾在追查“暗鸦”余党时,查到过陈敬之的踪迹,只是一直未能确认他的身份,如今见到真人,既惊讶又激动。
“陈先生,欢迎回家。”秦峰伸出手,语气真诚而敬重,“这些年,辛苦你了。你为苏氏守住了最珍贵的财富,我们所有人都该感谢你。”
陆承渊也走上前,与陈敬之握手:“陈先生,我是陆承渊,现任苏氏集团coo。有您加入,我们的氢储能技术一定能早日突破瓶颈,‘苏氏新章’的蓝图也会更加完整。振海先生若泉下有知,一定会非常欣慰。”
陈敬之握着两人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不住地点头。休息室里的气氛温暖而热烈,故人重逢的喜悦,跨越了二十年的时光隔阂,化解了所有的思念与牵挂。
“对了,我还有一份礼物要送给你。”陈敬之突然想起什么,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小小的U盘,递给苏晚晴,“这里面是我这二十年完善的氢储能技术资料,包括催化剂的配方、制备工艺,还有系统优化方案,都是我和振海当年的心血结晶。”
苏晚晴接过U盘,如同接过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希望,她紧紧握在手中,眼眶再次湿润:“谢谢陈叔叔,这份礼物,比任何珍宝都珍贵。”
论坛结束后,苏晚晴亲自带着陈敬之回到苏氏集团的研发中心。当老陈等当年与陈敬之共事过的老员工看到他时,都激动地围了上来,大家握手拥抱,拍着彼此的肩膀,诉说着这些年的思念与坚守。有人红了眼眶,有人哽咽着喊出“老陈”,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那个一起熬夜攻关、一起为技术突破欢呼的日子。
陈敬之走到苏振海的半身雕像前,深深鞠了三个躬,声音哽咽:“振海,我回来了。我们当年的梦,现在有晚晴领着,有老朋友们陪着,一定能继续做下去,而且会做得更好。你放心,我会替你守护好苏氏,守护好我们的初心。”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敬之正式加入振海能源创新研究院,担任首席技术顾问。他带着研发团队,结合当年的研究笔记和海外积累的技术经验,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实验室里。他亲自指导实验操作,调整催化剂配方,优化反应条件,整个研发团队的士气空前高涨。
一周后,当实验数据显示,新型过渡金属氧化物复合催化剂的寿命较铂基催化剂提升三倍,成本降低50%,且在极端温度和湿度环境下依旧能稳定运行时,研发中心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老陈激动地抱住陈敬之:“老伙计,我们成功了!终于完成了当年的心愿!”
苏晚晴站在人群中,看着陈敬之与老陈并肩查看实验数据的身影,看着研发团队成员们欢呼雀跃的模样,心中满是感慨。这场跨越二十年的故人重逢,不仅是亲情与友情的延续,更是父辈遗志的接力,是技术火种的传承。那些藏在时光里的坚守与等待,那些跨越山海的信任与牵挂,终于在这一刻绽放出最美的光芒。
她知道,未来的远路上,有故人相伴,有团队同行,有父辈的精神指引,有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苏氏一定能走得更稳、更远。而这场迟来二十年的重逢,也将成为苏氏新章中最温暖、最动人的一笔,让岁月留下的余温滋养初心,让漫长的远路因陪伴而不再孤单,让“用科技造福人类”的信念,在代代相传中愈发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