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助听完纲手对现实阻碍的冷静分析,并未流露出丝毫失望或急躁的情绪,只是沉稳地点了点头。
“此事干系重大,影响深远,确实急不得,需要从长计议,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他先是明确表达了对纲手谨慎态度的理解,认同了稳扎稳打的必要性。随即,他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更具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步骤:
“不过,正因其重要,关乎木叶未来的根基,我们更应未雨绸缪,提前布局。”他的声音带着规划的理性,“不如趁现在内部稳定,时间相对充裕,先将这套选拔制度的具体细则、考核科目、评分标准、运作流程以及监督机制等章程框架,彻底研讨、敲定下来,形成一套完整、详备的方案储备起来。”
他强调了这样做的好处:“一旦外部条件成熟,或者出现了我们期待的那个时机,我们便能立刻拿出成熟的方案推行下去,不至于临阵磨枪,仓促行事,从而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混乱和失误。”
这个着眼于长远、注重前期准备的提议,立刻得到了在场几人的一致赞同。纲手和卡卡西都微微颔首,连沉默的鼬也投来了认可的目光。提前做好准备,总比事到临头被动应付要稳妥和高效得多。
接着,佐助似乎陷入了短暂的沉思,他的手指在光洁的桌面上无意识地、缓慢地划动着,仿佛在虚空之中勾勒着某种复杂而精密的制度轮廓。片刻后,他抬起眼,那双深邃的黑眸中带着一种借鉴古老智慧的明澈光芒,清晰地说道:
“既然要着手制定一套相对完善、公平且能持续为村子输送人才的选拔体系,我们不妨将目光放得更远一些,参考一下……嗯,一个与我有些渊源的、遥远国度曾经实行过的、并被漫长历史证明是极为成功的制度——大宋的科举制。”
他稍微坐直了身体,语气中带着对那种历经沉淀的制度的客观推崇,开始向在场或许对此了解不多的几人阐述其核心优越性:
“在我看来,历经隋唐初创,至宋朝发展完善的科举制度,可以说是历代之中最为成熟、系统,也最接近我们理想中‘公平取士’模式的典范。”他的声音里带着一种对历史智慧积淀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为了选拔治理国家的官员,更是在通过一套相对公正的程序,筛选出一个时代最顶尖的精英,汇聚一个文明的智慧。”
他的话语中不禁流露出一丝对那个文化鼎盛时代的向往:“在那个制度下,确实涌现出了无数璀璨如星辰的名字,他们的才华与成就,至今仍被传颂。比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
他如同数着珍藏的瑰宝,逐一列举,并简要点明其代表性成就:
“欧阳修,文章冠绝天下,主张平实文风,领袖文坛,更难得的是他提携后进不遗余力,且主修《新唐书》,在史学和治国理政方面皆有深厚造诣;”
“王安石,力主变法,锐意革新,其‘熙宁新政’虽争议颇大,但其经济、政治理念之前瞻与深刻,影响极为深远,展现了一个改革家的魄力与思想;”
“苏轼,苏东坡,更是千古风流人物,其诗词书画无一不精,才华横溢,旷古烁今,为政一方时也兴修水利,体恤民情,颇有建树。其《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旷达与哲思,何等境界!”
他的总结带着不容置疑的历史份量:“这些人,无论是以文章经义治国安邦,还是以文学艺术才华名垂青史,其个人成就都堪称那个古老文明的巅峰。这本身就足以证明,培育并选拔出这些巨匠的科举制度,在识别、选拔和激励全方位人才方面,有着其独到且卓越之处,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人才培养和上升通道。”
他最后点明了可供借鉴的具体方面:“其分级考试(如乡试、会试、殿试)的递进筛选模式,弥封(密封姓名)、誊录(专人抄写试卷)以防舞弊的严谨流程设计,以及相对开放的报考资格(理论上平民亦可参与),都值得我们仔细研究,并结合忍界独特的查克拉修炼体系、社会结构以及我们木叶的实际需求,进行创造性的本土化借鉴和改造。”
显然,他是想将这套经过千百年历史检验的、相对公平且确实能选拔出各类顶尖人才的制度框架与精神内核,作为木叶未来构建自身人才选拔体系的重要参考蓝本,以期能为村子奠定一个更为稳固和智慧的人才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