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和堂的门口,阳光透过雕花的木窗,洒在铺着青石的地面上,泛着温暖的光。自从那场砸店风波平息之后,这里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骆碧君和丫鬟提着一个精致的食盒和一个小竹篮,轻轻推开药坊的门。
她的脸上,曾经那一片片恼人的痘疮,如今已渐渐褪去,留下的只是淡淡的粉色痕迹,不仔细看几乎察觉不到。再过不久,她就要出嫁了,而她的生活,也彻底告别了从前的阴霾——继母与继妹的刁难,终于成了过去式。
尤其是继妹上次来熙和堂闹事,第二天就被发现不是父亲亲生的,继母背叛了父亲的消息,骆碧君心里隐约明白,这其中恐怕也有沐熙的手笔。只是沐熙没有多言,不邀功,她也就没有去探究。但心里那份感激,却像春水一般,早已漫溢。
“沐大夫,今日我来,是特地感谢你的。”骆碧君把食盒放到柜台上,声音轻柔,“这是我亲手做的点心,还有些滋补的食材,不成敬意。我快要成亲了,多亏了您的药,不然我还不知道会是怎样的。”
沐熙正替一个客人抓药,闻言抬头,眉眼带着温和的笑意。她将最后一味药材包好,递到客人手中,才转身看向骆碧君。
“诊金我已经收过了,这些东西你还是带回去吧。”她顿了顿,语气里满是真诚,“祝你新婚美满,往后的日子平安顺遂。”
骆碧君眼里泛起一丝泪光,却笑着点头:“那我便收下你的祝福。”她知道,沐熙是真心为她好。
送走骆碧君后,熙和堂的客人也渐渐散去。沐熙看着安静下来的药坊,忽然生出几分闲情。她交代银霜和半夏看好铺子,便带着几个孩子踏上了回庄子的路。
庄子离城里不远,马车走了半个时辰,便看见了那片熟悉的田野。风带着青草与泥土的气息,吹得人心里舒畅。
“姐姐,我们多久没回庄子了?我好想甜甜啊,不知道她想我了没有。”沐颜坐在车边,探出头望着外面,眼睛亮晶晶的。
“我们快一个月没回来了。”沐熙笑着回答,“房子应该快建好了。”
孩子们顿时兴奋起来。自从遇到沐熙,他们不再是街头流浪的乞儿,而是有了归宿的孩子。对他们来说,庄子上的新家,就是世上最温暖的地方。
回到庄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几间已经初具规模的新屋,木梁与砖瓦间透着结实与精致。曲师傅正带着工人忙碌,木屑与泥灰在空中飞舞,一片热火朝天。
沐熙先去找了陈德。陈德一家这些日子一直帮她照看田地和新屋。
“陈叔,我回来是想跟你商量一件事。”沐熙在院子里坐下,倒了杯茶递给陈德,“学堂快建好了,孩子们也要回来读书。药坊那边人手不够,我想从庄子里招几个人帮忙。”
陈德一听,立刻点头:“这是好事啊!你说条件,我去给大家说说。”
沐熙便细细道来:“陈叔,我想要你家陈松和陈明去帮我在店里招呼客人,负责安全,他们两个的武功是我亲自教的,我放心。然后每个月一两银子。然后你帮我找两个机灵点的姑娘,我看田婶子家的陈雪和于大夫的孙女就不错,然后再找一个会写字算数的就行了。每个人的工钱都是每月一两银子,就是不知道忙不忙,家里愿不愿意让他们来。”
她详细说了,陈德听得连连点头,说:“放心,陈松和陈明你放心带着去,你给的工钱太高了,少一点都行,其他人我这就去帮你问问。”
“工钱的事您听我的。”沐熙笑着说,陈德只好点头去找这些人。
在陈德去传话的空档,沐熙带着孩子们走向田地。
秧苗已经长得郁郁葱葱,细长的叶子在风中摇曳,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些秧苗已经开始抽穗,比别人家的水稻早了近十天。
“姐姐,你看,这穗子长得真好!”沐颜蹲下,小心翼翼地触碰着稻穗,脸上满是自豪。
沐熙也弯下腰,看着那饱满的穗粒,心里涌起一阵满足。这些都是她和陈德用心照料的成果。她知道,再过不久,庄子上的人们就能吃上今年的新米了。
看完田地,他们又来到新屋前。曲师傅正指挥着工人安装门窗,木匠们的锤子声和锯子声此起彼伏。
新房的结构是沐熙亲自设计的,宽敞明亮,院子里还留了一片空地,打算种些花草和蔬菜。
沐颜站在门口,久久没有说话。她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这里,将是她和姐姐的家,是她的避风港。
“姐姐,我们真的有家了。”她轻声说。
“嗯,有家了。”沐熙伸手揉了揉她的头发,声音温柔而坚定。
下午,陈德带着几个年轻人来到院子里,他们个个踏实肯干。
其他几人女子都认识有所了解,只有一个陈言沐熙不熟悉。陈德告诉沐熙他叫陈言。女子打量了他一下,是个文质彬彬的年轻人,爷爷是个老秀才,父母在逃荒得时候染了疾病去世了,他和爷爷相依为命,写得一手好字,还会算账。
沐熙将他们一一打量,满意地点点头,然后详细介绍了每个人的工作内容和注意事项。
陈松和陈明,负责迎客和晚上护卫;陈雪与银霜一起负责介绍和试用产品;于敏,负责帮助沐熙调配药膏;陈言,负责记账收银。
“这段时间你们先去药坊学习,等房子修好,半夏会带着孩子们回来住,到时候你们就可以住在药坊也可以回来。”
年轻人听了都兴奋不已,纷纷表示会好好干。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庄子上,给新房和稻田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
沐熙坐在院子里,看着孩子们在空地上追逐嬉戏,心里感到无比平静和幸福。
今天,她不仅解决了药坊的人手问题,还看到了庄子的新变化。她知道,自己的生活正在一步步走向更好的方向。
夜色渐深,远处传来虫鸣声,与孩子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而美好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