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装载轻金属同位素纤维的加固运输舱伴随着轰鸣声离开弥林星北部霜原。整整三十二吨原矿被封装在多层磁悬隔离容器中,通过彼界之门返回地球。
当第一批矿样送抵材料工程院时,样品被立即送入高洁净度手套箱,进行原位切片以及能谱扫描。
原本,研究团队的目标并不复杂——只是希望借助其高强度晶格结构提升装甲在高速冲击下的抗性。
但当样品被逐步提纯至 99.9999% 后,意想不到的现象出现了。
在 21c、1 个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下,当科研员通过四探针法施加微弱电流,仪器上的数据曲线瞬间坍塌至近乎零电阻状态。
“陈院士,这里有些不对……”年轻的科研人员皱着眉头,似乎有些懊恼。
反复更换仪器并更换样品后,结果仍被完全复现:这些纤维在室温、常压条件下展现出接近完美的零电阻特性,同时伴随微弱但稳定的迈斯纳效应——空间内磁力线被完全排斥。
实验室里一度陷入寂静,随后爆发出一阵压抑到极致的低声惊呼。团队负责人陈列民颤声下令调取全部原始数据并多点交叉验证,确认这并非偶然,而是材料本身的固有特性。
数小时后,经过多部门确认,结论正式敲定:
高纯度的同位素纤维,是一种在室温、常压条件下具备近乎完美超导性的新型材料。
————————————
当晚,工程院食堂。
当晚,工程院的食堂灯火通明,窗外弥林星夜空的星辉在玻璃上折射出微微的冷光。空气里弥漫着酒精与热菜交织的味道,整座大厅却出奇安静。
“同志们……新时代的大门,正由我们所有人亲手打开。”
陈列民的嗓音因为激动而带着颤意,在材料工程院食堂内回荡,平时滴酒不沾的他破天荒的开了一罐啤酒。
他抿了一口酒,喉结轻轻滚动,仿佛借着那一丝冰凉压住胸腔翻涌的激荡情绪。随即,他扬起一叠厚厚的文件,微微颤抖的手指在纸页间来回翻动。
“短短几个小时,我的办公桌就被这些文件压得快塌了。”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沙哑却有力,“他们全都在问一个问题——这种超导材料,何时能量产?”
他低头,从中抽出第一份文件,高高举起:“这一份,是来自交通委员会的,他们要求在十年内实现超高速磁悬浮列车跨洲运营的可行性验证。”
“这一份,来自能源委员会,他们已经启动全国电网重构计划,要用这种材料重塑整个能源传输体系。”
“这是计算机科学院的,他们的通用量子计算机与量子加密通信项目,指定了核心需求——没有这材料,量子芯片的退相干率永远无法突破。”
说到最后,他停了片刻,手指扣住最厚的那份文件,抬起时微微颤抖,语气低沉,却带着压不住的炽热:“而这一份——”
“来自羲和工程。”
食堂的空气瞬间沉寂。人们对视着,眼神中既有敬畏,又有难以言喻的震动。那是位于东南沿海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计划,是东协最高优先级的能源战略工程。
这不是裂变反应堆那种,从星海余烬中淘取火星的小打小闹;
不是仰望恒星、卑微索取的光伏太阳能;
更不是靠燃尽远古尸骸换取余温的火力发电。
而是真正的,将恒星的力量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中。
陈列民望着满桌的文件,眼中浮现出几乎炙热的神色:“同志们,这不是单纯的科研突破。这是一条重新定义能源、交通、计算、空间的道路。我们手里这根纤维,不仅仅是矿石……它是文明未来的钥匙。”
远处,窗外的夜空深沉无声,仿佛整个世界屏息凝神。
而近处的工程院已然沸腾。
有人挥舞着手里的饭盒,半是玩笑半是真心地喊道:
“别说下周放假了,今晚我就能回实验室!要是能把这玩意儿的提纯技术攻下来,咱们一辈子都值了!”
另一边,年轻的研究助理拍着桌子附和:“对!我们一直在追求室温超导,如今它真的摆在眼前,谁还舍得睡觉?只要能让它批量化,就能重塑整个世界的能源版图!”
年长的专家则抿了一口酒,声音沙哑却掷地有声:“我们这代人,多少次熬过无数失败的深夜,才终于盼来了这一天。咱们做的每一份切片、每一组数据,未来都会写进人类的教科书里。”
一瞬间,掌声与呼喊声此起彼伏,像要冲破天花板。
有人已经掏出记事本,飞快写下新的实验计划;有人拿着电话,直接吩咐实验室连夜准备更多洁净环境的测试设备;甚至有人当场自告奋勇,要求带队去弥林星前线,负责矿样直接提纯。
食堂的灯光映照着一张张因兴奋而涨红的面孔。那股亘古以来推动文明前行的热情与执念,在此刻重新被点燃。
“提纯工艺必须立刻加速!”材料工程师站起身,握着酒罐的手在颤。
“必须保证高纯度样品的可重复性!”另一名电子显微团队的年轻研究员推了推鼻梁上的护目镜,眼神里闪着狂热的光。
“我们得改进离子束系统,不管实验室是不是满负荷!”
“要三班倒,把设备全开上!”
“数据组的人给我听好了,今晚开始,全部原始信号重新拟合一遍,不准有任何失误!要是出了问题,老子敲你的砂罐!”
这一夜,科研院的灯光亮到了天明。
阳光映照在挂起的条幅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显得分外耀眼。
————————————
致弥林星北部霜原的全体工程师、技术人员与工友们:
林弥星的同志们,
当我在凌晨两点,站在材料工程院的x-纤维实验室,亲眼看着那条近乎零电阻的曲线在屏幕上缓缓坍塌时,我忽然意识到——我们或许正站在了人类历史的门槛上。
在过去的几天里,我们把从霜原送回来的矿样提纯至99.9999%的高纯度。当四探针法测试中,电流在室温、常压下无阻流过的那一刻,全场所有人一度屏息凝视,随后有人激动得落下泪来。同志们,我必须告诉你们,这是百年难遇的突破——你们从冻土中开采出来的“轻金属同位素纤维”,很可能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常温常压近乎完美的超导体。
是你们,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是你们,在零下三十度的霜原,用冻得发白的手套去接液氮管路;操作着重达九十吨的“泰梅尔-47”,在磁暴与雪盲中昼夜不息。
是你们,把一筐又一筐原矿送上穿越彼界之门的运输机;让我们能在实验室中看到这条改变世界的曲线。
我们深知,每一米冻土下的矿石,都是你们用血汗和意志换来的。
同志们,我想让你们知道,你们的工作不是孤立的,不只是为了一个工程院的课题,不只是为了某个科研报告。你们正在为全亚洲数十亿人铺设未来的道路。
这项材料的意义,超越了能源、交通、计算机、医疗的一切边界:
它意味着,我们可以在常温常压下构建近乎零损耗的能源网络;
意味着百兆瓦级的超高速磁悬浮列车可以在大陆上以每小时三千公里的速度驰骋;
意味着量子计算、量子加密通信可以跨越整个地球;
意味着羲和工程的核聚变计划,将有可能提前整整二十年点燃恒星之火。
甚至意味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将航向星辰大海。
我理解,这些晦涩的名词可能有些难以理解,但我想告诉你们的是——
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矿样,更多的纤维,更多你们的努力。
东协总部已经通过最高级别的紧急决议,批准在北部霜原扩大开采规模。未来几周内,新一批“泰梅尔-47”与深层离子切割设备将抵达,你们会迎来更多同伴,更多的自动化支持,但压力也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
我知道你们很辛苦。
我知道这片土地的风像刀一样割人,夜晚的霜原冷得让骨头发疼。
我知道有人心里惦记着家乡的粮荒,有人惦记着家里的孩子,盼着早点回家。
同志们,请再坚持一下。
再多打一米探孔,再多开一条矿脉,我们就能让亚洲从根本上改变能源版图,让亿万家庭不再因为寒冬而停电、不再因为高昂的能源成本而陷入贫困。
历史的车轮正在转动,而你们是推动它的人。
我向你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代表材料工程院的所有科研人员,代表实验室里每一位彻夜工作的同事,代表所有在都市灯火下翘首以待的人民,感谢你们。
愿你们平安。
愿这片霜原,因你们的汗水与坚持,成为人类文明新的起点。
材料工程院院士,天工计划首席科学家;
陈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