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予辰像一块贪婪的海绵,以惊人的速度吸收着周围的一切。他的世界不再局限于吃、睡、哭,而是充满了对环境的无限好奇和模仿。夫妻二人逐渐发现,他们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可能成为小家伙模仿的蓝本,这面“小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他们自己,带来了惊喜,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省。
最初是表情的模仿。林星辰对着他做鬼脸,吐舌头,眨眼睛,他会愣愣地看一会儿,然后尝试着蠕动自己的小嘴巴,挤弄眼睛,虽然动作笨拙,但意图明显。陆见深下班回家,习惯性地对他露出一个疲惫却温暖的笑容,小家伙也会咧开没牙的嘴,回以一个灿烂的、毫无保留的“笑容”,瞬间洗去父亲一身的疲惫。
接着是动作的模仿。林星辰用摇铃逗他,他会伸出小手想要抓住;陆见深用手机,他会盯着看,然后用手拍打;看到大人喝水,他的小嘴巴也会跟着一动一动。最有趣的一次,林星辰打了个哈欠,没过几秒,陆予辰也张开小嘴,打了个大大的、带着奶香的哈欠,逗得两人哈哈大笑。
但很快,这种模仿就从有趣变成了深刻的警示。一天,林星辰因为一件小事(可能是打翻了奶瓶)有些烦躁,下意识地叹了口气,语气略带不耐。正在玩玩具的陆予辰突然停下动作,抬起头,睁大眼睛看着她,小嘴一瘪,露出要哭的委屈表情。那一刻,林星辰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她立刻意识到,自己的负面情绪,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了敏感的孩子。
另一次,陆见深在书房处理一个紧急工作电话,语气有些严肃急促。林星辰抱着孩子经过门口,陆予辰听到爸爸不同于往常的声音,明显变得不安,在她怀里扭动起来。直到陆见深挂断电话,恢复平和的语气逗他,他才重新放松。
这些细小的瞬间,像一面无比清晰的镜子,让林星辰和陆见深看到了自己在孩子眼中的模样。他们开始意识到,教育并非始于谆谆教诲,而是渗透在每一个日常的瞬间。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如何相处,如何应对压力,如何表达情绪,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的性格底色。
“我们以后……得注意点了。”晚上,林星辰靠在陆见深肩头,轻声说,“你看他学得多快。我们高兴,他就高兴;我们不耐烦,他就能感觉到。”
“嗯。”陆见深深有同感,“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这话一点不假。不仅是教他说话走路,更是教他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从此,一种无形的自律开始在两人之间形成。他们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执,即使有分歧,也会等到他睡下后再沟通。他们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烦心事,先深呼吸,再以平静的态度面对孩子。林星辰发现自己更容易急躁了,开始有意识地练习耐心;陆见深则努力将工作的压力关在门外,回家就切换到“爸爸”模式,语气变得柔和,笑容增多。
他们也开始更注重“表演”好行为。比如,互相说“谢谢”、“请”、“对不起”;吃东西时表现出很香的样子,引导宝宝对食物感兴趣;看书时,会声情并茂地朗读,即使他可能听不懂。他们希望通过这些细微的、持续不断的“镜像”,向孩子传递礼貌、分享、感恩和热爱阅读等积极的品质。
这个过程,与其说是在教育孩子,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教育和共同成长。为了成为合格的榜样,他们必须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收敛起性格中的急躁,放大内心的温和与耐心。养育孩子,成了他们修缮自身、净化关系的一场修行。
一天傍晚,陆见深抱着儿子站在落地窗前看夕阳,林星辰走过来,自然地靠在陆见深另一侧。陆予辰看看爸爸,又看看妈妈,忽然伸出两只小胳膊,一边一个,搂住了他们的脖子,虽然力道很轻,却让两人瞬间僵住,心中涌起巨大的暖流。
这面“小镜子”不仅映照,更在反射中,将他们三人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他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也激发了他们心中最美好的部分。在这个镜中的世界里,他们和孩子互为镜像,共同描绘着一幅名为“家”的、温暖动人的画卷。
(第九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