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南洋城的十七名探险者而言,长途迁徙并非陌生的挑战。
他们曾横穿婆罗洲这片危机四伏的雨林,丰富的经验和精良的装备,足以让他们应对大多数突发状况。
但这一次,情况截然不同。
这是一支庞的大队伍。
其中超过七百人,是刚刚走出洞穴、对外界几乎一无所知的尼亚部落土着。
他们就像一群从黑暗洞穴中被带到阳光下的孩童,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也同样充满了恐惧。
如何带领这支混编的、能力参差不齐的队伍,安全穿越数百公里的原始雨林,成为了何维建立新秩序后的第一个考验。
迁徙的第三天清晨,问题便接踵而至。
一支由尼亚猎人和两名曙光队员组成的斥候小队,在前方探路时,遭遇了一头落单的苏门答腊犀。
这头脾气暴躁的苏门答腊犀,体重超过一吨,皮肤如同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铠甲。
按照尼亚人以往的经验,面对这种巨兽,唯一的选择就是躲避和逃跑。他们的石矛和骨箭,根本无法对它造成任何实质性的伤害。
然而,这一次,他们身边站着两名装备着雨林手弩的探险队员。
这两名探险队员反应极快,几乎在发现苏门答腊犀的同时便完成了上弦和瞄准。
“嗖嗖”两声。
两支锋利的青铜弩箭,精准地射向了苏门答腊犀的脖颈和眼窝薄弱部位。
狂怒的苏门答腊犀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咆哮,轰隆隆地朝着他们冲来。
尼亚猎人们吓得魂飞魄散,转身想逃跑。
“不准退!结阵!”
探险队员发出了严厉的喝止。
他们沉着地丢弃了手弩,拔出腰间的青铜短刀。
强行驱使尼亚猎人组成了一个简易的防御阵型。
这就是何维颁布的“曙光三大铁律”中的第一条——永不独行。
它在战斗中的延伸意义,便是永不抛弃同伴。
那头苏门答腊犀已经冲到了近前。
剧痛和失明让它的冲锋轨迹发生了偏斜,与队伍擦身而过,重重地撞在了一棵巨大的娑罗铁树上。
“轰!”
整棵巨树都在剧烈摇晃。
探险队员没有任何犹豫,抓住这个机会,如同两道离弦的箭,从侧翼扑了上去。
他们手中的青铜短刀,划出两道寒光,切入了苏门答腊犀的后腿筋腱!
“噗嗤!”
鲜血狂飙。
苏门答腊犀发出一声痛苦的哀鸣,庞大的身躯轰然倒地。
一名队员娴熟地将青铜短刀插入苏门答腊犀的心脏,结果了它的性命。
战斗,在短短十几秒内便宣告结束。
那些尼亚猎人看着那两名从容地从苏门答腊犀上拔出弩箭、擦拭着刀上血迹的曙光队员,眼神中满是崇拜与敬佩。
原来战斗还可以这样打?
原来团队协作的力量,可以轻易猎杀如此可怕的庞然巨兽?
当何维闻讯赶来时,只看到那头倒在血泊中的巨兽,还有那些仍然处于极度震惊中的尼亚猎人。
何维当着所有人的面,大声呵斥了那几名试图逃跑的尼亚猎人,但并未处罚他们。
此外,何维大声赞扬了那两名力挽狂澜的探险队员,并将苏门答犀那根珍贵的犀角,奖励给他们,作为勇气的勋章。
一罚一赏,清晰地向所有尼亚人传达了一个信息:
在这个新的集体里,懦弱会被鄙视,英勇将赢得荣耀。
这场意外的遭遇战,如同一场生动的现场教学。
其效果,比讲一百句道理都要好。
从这天起,何维敏锐地发现,尼亚人看待探险队员的眼神,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原先那种对神使的敬畏,开始变成对强者的尊敬,以及想要学习的渴望。
何维抓住了这个契机,他将整支迁徙队伍,变成了一个庞大的“行走的课堂”。
李虎的治安队,不再是单纯的维稳力量。
在何维的提醒下,李虎每天清晨都会组织探险队员进行队列和格斗训练。
探险队员们整齐划一的动作、简洁高效的刺杀技巧,让那些只会一窝蜂乱冲的尼亚猎人们看得目瞪口呆。
很快就有胆大的尼亚年轻人,开始笨拙地模仿他们的动作。
李虎对此乐见其成,甚至会主动上前,纠正他们的姿势,教他们如何用最小的力气,造成最大的伤害。
另一边,木青的后勤队,更是变成了一个移动的“博物学院”。
尼亚女人和孩子们,在木青和刘萱的指导下,第一次学会了如何系统性地辨认植物。
“看,这种菌子,颜色越鲜艳,就越可能有毒。”
“这种藤蔓的汁液,可以用来快速止血。”
“还有这种树藤子,名叫鱼藤子,把它捣烂后投入溪流,可以让鱼晕厥,方便我们捕捞。”
木青耐心地将这些在南洋城已经普及的生存知识,一点点地传授给那些尼亚妇女。
一个尼亚孩子,成功采集到一篮子可以安全食用的蘑菇,得到了木青的微笑夸奖。
他脸上露出的那种纯粹的喜悦和成就感,是给他任何食物都无法比拟的。
而陈岩负责的工程队,则成了另一个受欢迎的地方。
在这里,尼亚人第一次见识到了“青铜锯子”这种神器的威力。
看着曙光队员们用那薄薄的一片青铜,轻而易举地将碗口粗的树木整齐地切断,而他们自己却要用石斧吭哧吭哧地砍上半天,那种震撼是无以复加的。
陈岩顺势开办了“木工扫盲班”。
他教尼亚人如何使用锯子、斧头,如何用藤蔓和木头快速搭建起能遮风挡雨的临时庇护所。
短短十几天的时间,这支七百多人的队伍,在行进的过程中,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变化。
尼亚人不再是被动接受庇护的“信徒”。
他们开始主动学习,主动参与。
男人们渴望加入治安队,学习更强的战斗技巧,赢得属于自己的荣耀。
女人们则在木青的指导下,成了高效的后勤保障力量,
她们采集的野菜和野果,极大地丰富了队伍的食物来源。
就连孩子们,也成了合格的“预备役”。
他们会帮助搭建营地,收集干柴,甚至在大人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石器工具。
整个迁徙队伍,从一个结构松散的混合部落,逐渐融合。
何维大部分时间,都像一个观察者。
他将权力下放给了李虎、木青和陈岩,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领导和组织能力。
他只是在关键时刻,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他会利用自己超越时代的地理学知识,提前规避掉沼泽、陡坡等危险地形,为队伍选择一条最优化的行进路线。
在队伍遭遇连绵阴雨,士气低落时,他会组织一场篝火晚会。
用简单的几个音节,教大家唱一首旋律简单的歌。
当近七百人的歌声,汇聚成一股洪流,在潮湿阴冷的雨林中响起时,足以驱散任何人心中的阴霾。
他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牧羊人,看似悠闲,却牢牢地掌控着整个羊群前进的方向和节奏。
又过了半个月,队伍已经深入了婆罗洲的腹地。
他们已经能够看到一些熟悉的山脉轮廓。
南洋城,胜利在望。
这天傍晚,何维独自一人攀上了一处高耸的岩石,眺望着远方。
夕阳的余晖,将天边的云彩染成了壮丽的橘红色。
下方延绵数百米的迁徙队伍,如同长龙般在林间穿行。
炊烟袅袅,歌声悠扬,充满了秩序与活力。
木青悄无声息地来到他的身边。
她顺着何维的目光望去,轻声说道:“他们已经不一样了。”
“嗯。”何维点了点头,“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是一个初级文明该有的样子。”
“这一切,都是因为你。”木青转过头,看着何维的侧脸,那双清澈的眼眸里,映着晚霞的光,也映着他的影子。
何维笑了笑,没有接话。
他从怀中,取出了那块已经打磨得有了一丝弧度的“月光石”。
他将这块月光石举到眼前,透过它观察天边那轮即将沉入地平线的红日。
在晶体的折射下,夕阳的轮廓变得有些模糊和扭曲,却又仿佛被拉近了一些。
“等回到营地,”他对木青说,“我要造一个‘镜筒’,一个能把星星拉到眼前的镜筒。”
木青看着他眼中那比晚霞更璀璨的光芒,那是对未知宇宙的无限向往。
斩杀巨蛇,征服部落,建立秩序……
这一切对李虎陈岩他们来说,是足以载入史册的丰功伟绩。
但对何维而言,只是微不足道的起点。
他的征途,不在脚下这片土地。
而在那片更遥远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