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支庞大的开拓队伍,带着铜都城一半的精锐和物资,消失在地平线的尽头。
铜都城显得有些空旷和冷清。
广场上的操练声稀疏了,集市上的喧嚣也减弱了几分。
一种离别后的失落感,在留守的族人心中悄然蔓延。
何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情绪。
在送走两支队伍的第二天清晨,何维没有去巡视城防,也没有去关心熔炉的产出。
他去到了阿月的识字学堂。
学堂里,只剩下十几个年龄尚幼的孩子,和几个新来的、还没完全学会通用语的移民子弟。
阿月这位曾经最受尊敬的“女师”,此刻也显得有些冷清和失落。
她最得意的学生们,都已经跟着矛的队伍,去了草原上的都护府。
“阿月,”何维看着空荡荡的学堂,问道,“你觉得,这里,还缺点什么?”
阿月环顾四周,那是一间宽敞明亮的水泥砖房,有整齐的桌椅,墙上还挂着她亲手绘制的地图和新字表。
在她看来,这已经是世界上最好的学堂了。
“不缺什么了。”
何维摇了摇头,他的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于虔诚的光芒,“它缺一个与之匹配的名字,和一个能承载我们所有知识的灵魂。”
他蹲下身,捡起一根木炭,在学堂门前的空地上,画下了一个巨大的、远比他自己的议事石屋还要宏伟的建筑草图。
那不再是一间简单的教室。
而是一个由主殿、侧殿、回廊、庭院组成的庞大建筑群。
“这里,”他指着草图的中心,一座两层楼高的、带有巨大窗户的主殿,“将是我们的‘藏书阁’。
我们将用我们最好的木料,制作巨大的书架。
未来几十年,我打算撰写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医学、植物学、动物学的入门书籍。
这些书籍,都将珍藏在这里。”
他又指向两侧对称的侧殿。
“这是‘格物殿’和‘致知堂’。一侧,用来进行各种实验——植物的嫁接、矿石的分析、杠杆和滑轮的原理演示。另一侧,则作为更高阶的学堂,用来培养我们未来的工程师、医师、农学家和管理者。”
他最后,用一条优美的回廊,将所有的建筑连接起来,中间留下了一片开阔的庭院。
“这里是思想辩论和学术交流的地方。中间要有一座水池,池边要种上我们能找到的、最美丽的花草。”
一个集图书馆、实验室、高级学府和学术交流中心于一体的规划图,清晰地出现在了阿月的眼前。
阿月被这个宏大规划彻底震撼了。
她看着那草图,张大了嘴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你之前教孩子们的,只是‘识字’。”何维看着她,语气庄重,“而从今天起,你们要做的,是‘求知’。”
“这座建筑,将是我们铜都城所有知识的源头,是培养我们未来所有人才的摇篮。”
“所以,它不能再叫‘学堂’这么简单的名字了。”
“我把它命名为——‘铜都学宫’。”
铜都学宫!
“可是,何维”阿月回过神来,脸上露出了为难的神色,“要建造这样一座宏伟的建筑,需要最好的工匠和大量的物资。但我们最优秀的工匠,都已经派出去了。城里剩下的,大多是新人……”
何维指着那些复杂的图纸,“我将亲自建造铜都学宫,它将是我留给铜都城最好的礼物。”
“我要让每一个参与建设的人,在搬动每一块砖,架设每一根梁的时候,都能亲眼看到,那些他们看不懂的数学和力学原理,是如何变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的。我要让他们明白,知识不是空洞的符号,而是可以被触摸、被看见、能创造奇迹的真正力量。”
“我要把建造学宫的过程,变成培养我们第二批工匠的现场课堂!”
“铜都学宫”的奠基仪式,在三天后,隆重举行。
何维没有搞任何祭祀活动。
他只是当着所有人的面,亲自在奠基石上,用青铜凿,刻下了一行字:
知识,是照亮黑暗的唯一火光。
这个仪式,简单,却又充满了传承的厚重感。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整个铜都城,都围绕着铜都学宫的建设高效地运转起来。
何维,变成了一个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
他亲自教那些新工匠如何看懂平面图和立面图,如何计算角度,如何制作标准的砖模,如何调配不同标号的水泥。
每一次有新的问题出现,就会有新的技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诞生。
比如,为了将沉重的房梁吊上屋顶,何维指导工匠们,制造出了第一台利用了滑轮组和杠杆原理的起重机。
当几个工人,只用了很小的力气,就将一根需要几十人才能抬动的巨木缓缓吊起时,那种成就感,远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让人们体会到力学的神奇。
铜都学宫,不再仅仅是一座建筑。
它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开放的、活生生的课堂。
而阿月,则将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另一项更艰巨的工作中。
在何维的口述下,她开始整理和编纂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教科书”。
第一本是《初等数学》,里面记录着从阿拉伯数字、加减乘除到基础的几何图形。
第二本是《力学入门》,里面用最简单的图画,解释了杠杆、滑轮、浮力、热胀冷缩等最基础的自然现象。
第三本,是何维最为看重的——《汉字字典》。
他将自己所知道的所有常用汉字,按照发音和部首,进行整理,并为每一个字,都配上最通俗易懂的解释。
何维毕竟是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他脑海中残存的一些基础知识,正被他系统地整理出来,并开始在铜都学宫传播。
他希望将来有真正的天才,在这些入门知识的基础上,开启真正的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