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伴随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和零星的鞭炮声,公元2000年的春节,在世纪之交的特殊节点上,到来了。
林城市委大院比往年显得冷清了许多。大多数干部都已回家团圆,只有少数值班人员和一盏盏孤寂的路灯坚守在岗位上。市委书记李为民的办公室,灯光依旧亮到深夜。
桌面上,摊开的是四省联动项目林城段最新、也是最关键的一部分——核心交通枢纽及配套产业园区的总体建设规划与立项申报材料。这份材料能否在年后第一时间、以最完善的姿态提交上去并通过审批,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能否在新时代的开局之年实现“开门红”。李为民深知其分量,这个春节,他主动选择了留守。
窗外偶尔炸响的烟花,映亮他专注而略带疲惫的脸庞。他揉了揉眉心,拿起桌上的红色保密电话,拨通了京城的家里。
接电话的是儿子李继业,小家伙已经三岁多了,口齿清晰了不少,对着电话奶声奶气地喊:“爸爸!过年好!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外面放花花,可好看了!”
听着儿子的声音,李为民的脸上不自觉地浮现出温柔的笑意:“继业乖,爸爸在工作,忙完了就回去看继业。在家要听妈妈和奶奶的话。”
随后,妻子宋雨晴接过了电话,声音里带着理解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心疼:“为民,吃饭了吗?别光顾着工作,注意身体。爸刚才还问起你。”
“吃了,放心吧。材料到了最关键的时候,必须抓紧。”李为民语气温和,“代我向爸问好,祝他老人家身体健康,新春愉快。”
挂了家里的电话,他沉默了片刻,又拨通了边西省委书记李振邦办公室的专线。在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他知道,父亲大概率也还在工作。
“爸,过年好。”
“为民啊,还在林城?”李振邦的声音沉稳如常。
“是,四省联动的立项材料要赶出来。”
“嗯,工作要紧,但也要注意劳逸结合。”李振邦没有多说什么,父子间的默契无需过多言语,“汉东那边,变动定了。”
“我听说了。”李为民回答。虽然正式消息尚未对外公布,但他们这个层面,自然有渠道提前知晓。
“新格局,新挑战。稳扎稳打,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李振邦言简意赅地叮嘱。
“我明白,爸。”
除夕夜的简短问候,承载着家国的重量。李为民放下电话,深吸一口气,将思绪重新拉回到面前浩繁的材料之中。在这个千家万户团圆的夜晚,他的团圆,是与这份关乎林城乃至汉东未来发展的蓝图一起度过的。
春节的假期在忙碌中飞快流逝。正月十五,元宵节,一个更具象征意义的任命正式由中枢向社会公布:原汉东省委书记古建明同志,任魔都市委委员、常委、书记。这一消息,正式标志着汉东省“古建明时代”的落幕。
与此同时,汉东省内部的权力交接也同步完成:省长赵立春任汉东省委委员、常委、书记;常务副省长刘长生任汉东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党组书记、代省长。
一个全新的汉东省委班子核心格局就此确立。
消息传到林城,李为民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窗外渐渐融化的积雪,心情复杂。古建明的高升,印证了其能力和前景,但他在汉东的“保护伞”也随之消失。赵立春主政,刘长生扶正,这对组合将会给汉东,给他李为民,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尚是未知数。
他拿起电话,分别给古建明和赵立春发了简短的祝贺信息,措辞严谨,符合身份。给古建明的是感谢栽培和祝福新征程;给赵立春的则是祝贺履新和表态支持工作。很快,他收到了赵立春秘书代复的“谢谢”,以及古建明亲自回复的一个字:“好。”
一切尽在不言中。
新的省委班子开始运转。赵立春上任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省委常委会,议题之一就是听取四省联动项目的最新进展汇报。李为民通过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在林城分会场进行了汇报。他明显感觉到,赵立春在主持会议时,提问更加细致,对项目涉及的方方面面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但其真实意图,是全力支持,还是另有所图,还需要时间观察。
代省长刘长生则展现出了与赵立春不同的风格,他更侧重于询问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需要省政府协调解决的政策、资金问题,显得更为务实。祁同伟作为他的女婿,这一层关系也让外界对刘长生在未来汉东政局中的角色多了几分猜测。
面对新格局,李为民迅速调整了心态和策略。他加强与新任市长方鹏、副书记张建国的沟通协作,三人磨合顺利,林城市委班子展现出了难得的团结和效率。他要求各级干部,不管风云如何变幻,都要牢牢抓住四省联动这个“牛鼻子”,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说话。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也是新的考验。”李为民在市委的一次收心会上,对全体干部说道,“我们要做的,就是心无旁骛,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用林城发展的新跨越,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千年更迭,万象更新。汉东的政坛进入了赵立春时代,充满了机遇也布满了未知。李为民知道,他失去了古建明的直接庇护,但也摆脱了李洋等人的掣肘,迎来了新的搭档。此刻的他,更像一个独立的棋手,必须凭借自身的实力、智慧和定力,在新棋盘上,与各方对弈,去实现那个关于林城、关于汉东、也关于他自己政治理想的宏伟蓝图。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他别无选择,唯有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