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瑞金授意下的宣传机器开始悄然运转。汉东省报、省电视台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关于“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巩固拓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专题报道和评论员文章。报道中虽未点名,但字里行间强调着“反腐无禁区”、“刮骨疗毒不畏难”的决心,并隐晦提及“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程序瑕疵也将一查到底,绝不姑息”。这种刻意营造的肃杀氛围,如同无形的心理压力,笼罩在不少干部心头,尤其是那些与李为民过往工作交集较多的人。
李为民对此心知肚明,却恍若未觉。他依然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区域协同创新与发展试验区”的工作中。下午的研讨会开得务实而高效,他亲自把关规划中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与专家和部门负责人反复推敲。会议结束时,他甚至明确要求,要将“坚持依法行政、规范决策程序、防范廉政风险”作为试验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写入总则。这既是对工作的要求,也未尝不是一种对外界风言的回应。
然而,沙瑞金的布局并不仅限于官方舆论。就在省报文章刊发的同一天,沙瑞金的秘书白秘书,一位跟随沙瑞金多年、心思缜密的中年男子,在一次看似随意的场合,“偶遇”了退休老检察长陈岩石。
白秘书深知陈岩石的性格和其对李为民的固有看法。他没有直接提及任何具体事由,只是在闲聊中,仿佛不经意地感叹:“陈老,现在汉东的发展是快,但有时候啊,为了追求速度和效率,一些程序和规矩就被忽略了。就像当年李达康同志搞光明峰,现在李为民同志推的这个‘试验区’,动静也不小。还是您这样的老同志有定力,坚持原则,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现在像您这样敢于直言的老革命,是越来越少了。”
这番话,看似敬佩,实则精准地拨动了陈岩石心中那根对“重速度、轻程序”行为极度反感的弦,尤其是关联到了他本就印象不佳的李为民。陈岩石的脸色当即就沉了下来,花白的眉毛拧在一起:“哼!规矩就是规矩!不能因为谁官大,谁搞的项目重要,就把规矩踩在脚下!李为民怎么样我不管,但只要违反了原则,我陈岩石第一个不答应!”
白秘书见状,心中了然,不再多说,只是又恭敬地奉承了陈岩石几句坚持原则的话,便借口还有工作,告辞离开。他知道,火种已经埋下,以陈岩石的性格和对李为民的成见,这把火迟早会烧起来。
果然,没过两天,一份由陈岩石亲笔署名、措辞激烈的信件,就直接摆在了沙瑞金的办公桌上。信中,陈岩石并未提及任何具体线索,而是以一名老党员、老检察长的身份,慷慨陈词,严厉批评当前汉东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的“重发展、轻规矩”、“搞小圈子”、“听不得不同意见”的不良倾向。他虽未直接点名李为民,但信中提到的“个别手握重权的年轻干部”、“围绕重大项目形成的利益共同体”等字眼,其指向性在沙瑞金看来,不言而喻。
陈岩石在信中强烈要求省委,“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歪风邪气,严肃查处任何违反组织原则和党纪国法的行为,无论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还汉东一个清朗的政治生态!”
拿着这封沉甸甸的信,沙瑞金脸上露出了些许复杂的表情。陈岩石的刚正和执拗,用好了是一把利剑,用不好也可能伤及自身。但在此刻,这封信无疑为他正在推动的事情,提供了来自“老革命”、“正气代表”层面的有力支持,极大地增强了其行动的“正当性”。
他仔细地将信件收好,对侍立在一旁的白秘书微微颔首,表示满意。白秘书心领神会,知道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认可。
“看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老同志们的担忧也是有道理的。”沙瑞金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白秘书听,“我们更不能辜负这份期望和重托。”
他随即指示田国富,在“适当”的范围内,可以“参考”老同志反映的一些“宏观”情况和“原则性”意见,进一步“深化”对相关领域的了解和核查工作。
一时间,汉东政坛暗流更加汹涌。官方舆论的造势,纪委系统的外围调查,再加上陈岩石这封极具象征意义的“告状信”,多重压力开始隐隐向李为民合围。虽然没有任何一项能直接威胁到李为民的根本,但这种组合拳营造出的氛围,却足以让任何身处其中的人感到窒息。
李为民也很快知晓了陈岩石写信的事情。他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远处沉沉的暮色,轻轻叹了口气。陈岩石的出发点或许是为了心中的“公道”,但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别人手中的棋子。这让他感到一丝无奈,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沙瑞金为了对付他,已然动用了各种或明或暗的力量。
“山雨欲来啊……”他低声自语,眼神却愈发坚定。他深知,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自乱阵脚。他拿起电话,接通了省政府值班室:“通知下去,明天上午的省政府常务会议,照常举行,议题不变。”
他要用一如既往的沉稳和继续推进的工作,来应对这四面袭来的暗流。风已起于青萍之末,他能做的,就是握紧舵轮,稳住航向,迎接即将到来的更大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