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育良被正式宣布“接受组织审查”的消息,如同一场政治地震后的强烈余震,持续冲击和重塑着汉东的权力版图。昔日门庭若市的政法委书记办公室,如今已贴上封条,显得格外冷清和刺眼。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省政府那边,关于“区域协同创新与发展试验区”的推进工作,在李为民的主持下,不仅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反而更加高调、更加迅速地向前推进,仿佛在向外界宣告:汉东的发展,不会因为任何个人的落马而停滞。
沙瑞金在最初的“胜利”快感消退后,迅速陷入了新的思虑。高育良的倒台,确实扫清了他推行意志的一大障碍,但也让他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李为民所代表的、根深蒂固且受到高层关注的本土实力派的韧性。他试图趁势将手更深地插入政法系统,安排自己更信得过的人选,但发现阻力依然不小。李为民虽然不直接插手政法事务,但其影响力无处不在,刘长生也在此事上表现出罕见的谨慎,不愿轻易表态。沙瑞金意识到,想要完全掌控汉东,李为民依然是他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但这需要时机和更稳妥的策略。
他将目光投向了即将结束本轮巡视的中央巡视组。他迫切地想知道,巡视组的最终结论,会对李为民作何评价?这将是决定他下一步行动的关键依据。他几次试图与巡视组组长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探听口风,但组长经验老道,始终严守纪律,只谈共性问题,不涉及具体个案和干部评价。
李为民则显得更加气定神闲。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这场风波中能够屹立不倒,凭借的不仅仅是背景,更是多年来扎扎实实的工作和相对干净的手脚。高育良的教训,让他更加警醒。他一方面继续强力推进“试验区”的各项工作,用发展凝聚共识,冲淡政治斗争的肃杀之气;另一方面,他更加注重约束身边人和下属,特别是对赵瑞龙,他再次严厉警告其必须合法合规经营,绝不允许打着他的旗号行事。同时,他通过王建军等渠道了解到,京城对于高育良的迅速倒台虽有震动,但对他李为民的稳定表现,评价是积极的。这让他心中更加有底。
省长刘长生此刻已彻底将宝押在了李为民身上。他不仅在公开场合多次赞扬李为民推动“试验区”的远见和魄力,在省委内部,也更多地与李为民保持一致步调,共同应对沙瑞金的一些人事和政策提议。他深知,只有与李为民紧密绑定,才能确保自己在这场权力洗牌中不被边缘化,甚至可能借势而上。他督促祁同伟,不仅要守成,更要在吕州搞出几个像样的、能与“试验区”对接的亮点项目,作为投名状。
蔡添添领导的巡视组,在完成对高育良案的主要证据固定和初步定性后,开始着手撰写巡视报告。这份报告,将是对汉东省委班子一段时间以来工作的全面“体检”结论。在报告起草过程中,巡视组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视角。钟小艾坚持认为,高育良案暴露出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汉东的政治生态盘根错节,李为民作为本土势力的重要代表,其过往经历和人际关系网络仍需深度审视,她主张报告应措辞更严厉,指向更明确。而蔡添添和组长则更倾向于客观全面,既要指出问题,也要看到成绩,尤其是要肯定汉东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护大局稳定方面所做的工作,避免因个别干部的严重违纪问题而否定全部。最终的报告基调,将取决于组长和蔡添添的权衡,以及更高层面的定夺。
侯亮平得知高育良被正式审查后,在短暂的兴奋之后,是更深的无力感。他看到钟小艾似乎并未能如愿将火引到李为民身上,内心充满了挫败和怨愤。他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巡视组的最终报告,期盼报告中能出现对李为民不利的措辞,哪怕只是轻微的“提醒”或“注意”,也能让他看到一丝复仇的希望。
就在这种各方翘首以盼的氛围中,中央巡视组结束了在汉东为期两个月的工作,即将撤离。离开前,巡视组与汉东省委班子举行了最后一次集体见面会。会上,巡视组组长代表巡视组发表了反馈意见(非最终正式报告)。意见中,严肃指出了汉东省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执行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提到了高育良案件的严重性质和恶劣影响,要求汉东省委深刻反思,切实整改。同时,意见也肯定了汉东省委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并特别提到了“区域协同创新与发展试验区”的构想,认为其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值得积极探索。
这份反馈意见,措辞严谨,褒贬兼具,但并未单独点名的批评任何其他在职省级领导。这让沙瑞金稍稍松了口气,但也有些失望——未能借巡视组之力直接削弱李为民。而李为民则从中读出了积极的信号,巡视组认可了他的工作主线。
巡视组撤离那天,送行场面依旧隆重。李为民与蔡添添握手告别时,两人目光交汇,一切尽在不言中。蔡添添的眼神平静而深邃,仿佛在说:“我能做的,到此为止。后面的路,看你自己了。”
送走巡视组,汉东仿佛暂时恢复了平静。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平静之下,是权力格局变动后的短暂僵持和新一轮博弈的开始。沙瑞金需要消化巡视反馈,巩固权力;李为民需要抓住“试验区”的机遇,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和政绩;而隐藏的对手,如钟小艾、侯亮平,绝不会就此罢休。
高育良案的余震仍在扩散,其牵扯出的更多问题和人员,将由后续的纪检和司法程序继续处理。而汉东的新局面,就在这余震未平、希望已生的复杂氛围中,悄然开启。李为民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楼下广场上熙攘的人群,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或许在巡视组离开之后,才刚刚到来。他必须更加小心,也更加坚定地,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